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大学校园也充满了商业气息,校园的海报里,兼职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学生半工半读的现象已遍及校园,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打工一族。
目的各不相同
校园打工一族中,从事家教工作的人数最多。此外,商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网络管理员以及兼职翻译、导游、美工设计等工作因时间灵活,报酬相对丰厚也非常热门。尽管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多样,但根据记者调查的情况,其打工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三种:
其一,“挣钱”占多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一观念深得不少大学生追求实际的心理认可。烟台师范学院大二学生小刘来自鲁西南的贫困县———泗水县,父母常年患病,妹妹刚上初一,家里经济非常拮据。进入大学后,学习费用和日常消费对于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尽管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毕竟不能解决全部上学费用。因此,他期望以打工这一途径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像小刘这样为挣钱打工的占打工一族中的绝大多数。
其二,“锻炼自我”,占两三成。打工一族中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大多并不困难,甚至有些家庭收入还颇丰。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有一位学生,家在广东,生活条件优越。今年暑假,她主动托人找了一份翻译资料的工作,借机“提炼”一下自己。对他们来说,打工并不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吸引他们的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他们不再将锻炼自己的空间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其三,“实现自我价值”,占15%。这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高手云集的大学校园,总觉得不再有以往的“辉煌”,他们彷徨而苦闷,以至于感到自我价值的失落。于是,这部分大学生另辟蹊径,选择兼职打工,希望以此找回以往那种“荣耀”的感觉。
利弊众说纷纭
不管打工一族出自何种目的打工,那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然而,对于打工的利弊,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从大一上学期就开始兼职打工的烟台大学大三学生小张说,打工帮助他解决了经济困难,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体现。但他又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他平时不是兼职打工,就是搞学习,实在少有时间与同学们交流,感觉离同学们越来越远,有时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大学生,还是打工仔。
开发区建环局的一位大学生家长对大学生打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自己孩子以前暑假不是呆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到处闲逛,连自己的衣服都懒得洗。今年暑假,孩子打了一段时间工后,回家后抢着做家务,对父母也更加体贴,看来打工使她真的长大了。这位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知挣钱的艰难。自己亲身体验打工后,才让我感觉到挣钱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而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大学生打工持不同态度。烟台大学一位老师认为,打工是荒废学业、喧宾夺主。打工对于体力精力都是一种比较大的损耗,一些学生往往出于认真负责,往往投入很多时间,以至白天精神恍惚,上课打瞌睡,甚至逃课去打工。这样做必将严重影响学业,某些学生甚至因此而“挂红灯”。
校园打工一族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学生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而是羡慕他人的高消费,存在较强的攀比意识。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是追赶潮流,盲目仿效,不仅耽误了学业,也没有起到锻炼作用。
不管打工是利大还是弊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打工一族这一特殊群体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和冲击。结果是,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适应社会越来越自如。
管理呼唤引导
当得到人们由衷的赞许,当手中拿着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时,打工一族内心的喜悦便溢于言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却要遭遇很多的无奈。
今年暑假,我市部分高校留校打工的学生已经占到学生总人数近30%,他们之中多数学生又盯着家教这一传统打工方式不放,在竞相压价下,有些同学不得不接受5元钱1小时的报酬。一些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也使打工一族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有些甚至成了“廉价劳工”。
大学生打工受欺骗的纠纷层出不穷。许多中介机构不讲信用,收了一笔不少的中介费后,不能介绍令人满意的工作;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行骗钱之实,大学生们交了大笔所谓报名费、培训费之后,这些皮包公司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另外,酬劳方面的意见不合,也是引起纠纷的一个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打工也存在安全隐患。本报就曾报道过本埠某高校一位学生,被人以请去做家教为名,骗到租住屋内被强奸的事情;也报道过一大学生寻求打工,竟遭非法中介机构殴打的事情。据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表示曾在打工过程中遭遇纠纷,权益受到侵害。烟台大学土木建筑系的曲老师说,现在有人让他帮忙找学生干家教,如果是请女生,他是不敢的,因为害怕出事。
对此,打工一族希望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打工能够予以关注和引导。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工部的崔燕玲老师甚至建议,可否由政府或几个大学联合开办一个专业职介所,以优质的服务、安全的保证、低廉的价格服务学生,那么就可以将庞大散杂的大学生打工一族集中起来,开拓学生打工的社会层面。她说,从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来看,最了解学生情况的学校还是应该成为疏导和管理学生打工的主渠道。
大学生打工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呼唤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积极理解和引导的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端正态度,分清利弊,还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必要的分辨能力,来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记者韩云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