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江,龙口市开发区一位因患中风长期失业的特困居民,4个月前,因无力偿还医疗欠款而痛不欲生。正在这时,周围三家企业为他送来了2万多元职工捐款,社区领导为他办好了低保手续,他寒陋的家庭中又有了笑声,洋溢起了希望。
“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是一个时期来我市各项工作中最响亮的口号和雷打不动的原则。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在爱心与责任的感召下,港城大地不断涌动起社会帮扶救助的热潮,干群合力,众手相扶,为群众撑起了一片湛蓝的晴空。
灾情重人情更重
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61元和3635元,率先跨入了小康的门槛。然而在喜讯声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时刻告诫各级各部门:“在总体经济形势看好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平均数字下的困难群众,要把群众的冷暖真正挂在心上。”
今年,我市农村普遍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低温冷冻灾害和严重的秋旱,部分地区又受到风雹灾和病虫害,全市秋季粮食作物、水果均受到很大损失,部分群众的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灾情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心,市委、市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倾全力做好抗灾救助工作。各级政府在拨出445万元救灾款的基础上,又积极争取上级增拨680万元,为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保证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倡导和参与下,一个以“政府扶持、灾区自救、社会帮扶”为内容抗灾救灾斗争在全市农村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在受灾最严重的栖霞市采访,记者从民政部门获得这样一组数字:今春的冻灾发生后,全市机关干部就为受灾群众捐款65万元,化肥105.6吨,铁丝5.5吨,食用菌生产设备30余台,联系贷款50多万元,帮助建设食用菌大棚1000多个,养鸡大棚40多个。在同样严重受灾的牟平区观水镇,税务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对受灾较重的23个村特产税全免,53个村特产税减半征收。金融部门向全镇农民增发小额贷款共3000多万元,用于果农受灾之后的各项建设。正是这些来自社会的无私援助之手,使一户户受灾困难群众走出了困境,看见了希望。
还有一个让群众提起来就心暖的“过硬品牌”,就是机关、企业党员干部,与特困群众结对帮扶的“手拉手”和“心连心”活动。去年11月11日,龙口市东莱街道南关村的周翠玲家中失火,4间房屋连同家具衣物被烧得精光,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这时候,社会各界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张家沟看守所与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拿出40多张石棉瓦帮她搭起一个简易棚;下岗职工曲美云把准备对外出租的民房,无偿借给她居住;孩子所在的小学师生自发捐出现金1725元及衣物、学习用品;龙口市地税局干部职工捐款购买了棉被、米、油、锅等生活用品和一千多元现金……在烟台,像周翠玲这样接受过社会救助的农户还有许多,统计显示,目前,我市农村已建立“手拉手”社会帮扶对象13655户、9181人,帮扶款物折款达1028万元,安排就工10000多人;我市城区建立“心连心”社会互助对象3445户、9181人,送款物折款280多万元,安排就业3100人。
“一日捐”真情汇江河
2002年9月12日,对我市许多困难群众来说,是一个用欢笑和泪水编织起来的难忘日子。这一天,市委、市政府举行市直暨芝罘区“爱心一日捐”首批救助金发放仪式,对市直和芝罘区范围内的769名困难学生和2313户困难职工、困难居民家庭、因病灾等特殊情况致困的家庭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金1749960元。
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我市加强对弱势群体救助力度的重要举措。在6月19日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全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动员会议上,市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放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经常性救助工作,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为搞好以“爱心一日捐”活动为主要内容和载体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市委召开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意见》,印发了《“爱心一日捐”活动实施方案》及《关于进一步搞好“爱心一日捐”活动的通知》,对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市县两级还成立了弱势群体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的重视,为“爱心一日捐”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广大党员干部在帮助困难群众的生活上,从来都走在前面。6月21日上午,驻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的市直机关举行“爱心一日捐”活动捐款仪式。在市五大班子领导的带领下,市直机关500多名干部踊跃捐款。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活动,共收到“爱心一日捐”首批捐助资金30630元。随后,市直党政群机关、各县市区机关部门也纷纷举行捐助活动,机关干部参与面达100%。
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行动是最好的动员令,鬓发如霜的离退休老干部拿出了自己的存折,患病在床的老工人捧出了养老金,外来务工青年掏出了浸透着汗水的零币……“爱心一日捐”犹如澎湃的春潮,在港城大地掀起阵阵热浪。
“我轮全体船员决定向弱势群体捐款,请从工资扣取。”6月28日下午,一封封传真电报、一个个远洋电话从大洋深处的客货轮船上传到烟台国际海运公司。我市“爱心一日捐”活动开展后,国际海运公司300多名船员正随14条轮船航行在大洋中,可远航的船员们得知捐款的消息后,纷纷表示,爱心奉献社会,是每个船员应尽的责任。市交通局206线高速公路施工人员,因工程紧张无法回单位集体捐款,就在工地指挥部、公交车、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奉献出颗颗爱心……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江河,到8月份,全市共有36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个人捐款,248个单位参加了集体捐款,捐款总额达到2024.25万元。
献爱心港城沐春风
“有爱就有希望”,这是饱受疾病困扰的开发区女学生孙婧发自心灵的声音。1999年6月,孙婧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在3年多的时间里,为治病花去了11万多元,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爱心涌动。孙婧所在学校的师生、开发区全体共青团员纷纷献爱心,一个无助的生命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
孙婧是不幸中的幸运者,因为她生活在一个爱心融融的世界里。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救助活动,力争使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救助。
共青团组织历来是扶贫济困的生力军。今年以来,他们招募了6000余名注册志愿者,成立150支志愿者送温暖服务队,对全市各街道社区的孤寡老人、重伤病人、残疾人、离退休老干部、特困职工家庭进行登记造册,结成1000多个“一助一”帮扶对子。妇联组织则把帮扶重点放在困难妇女和特困家庭女童身上,广泛开展了“进万家、送温暖”活动。同时,他们募集“春蕾计划”捐款捐物折款95.73万元,让困境中的女童重新绽开了花一样的笑脸。
到我市各企业采访,职工们讲的最多的是工会建立的互助互济储金会和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有16万名职工加入了储金会,1万多名会员得到了储金会的救助,救助金达300多万元。而职工援助中心,更是将“送温暖工程”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正像困难职工们所说的那样,“援助中心是困难职工温暖的家。”人们不会忘记,为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市卫生局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扶贫病房,对困难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床位费、手术费、检验费等8大费用减免70%;人们不会忘记,当困难家庭子女遇到失学的危险时,教育部门为数千名学生减免了学杂费,师生们发起一次次捐款活动;人们不会忘记,当残疾人生活陷入困境时,市残联的热情扶持使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在残联的帮助下,我市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年人均收入绝大部分可达到1500元以上……爱心在汇聚,汇聚的爱心使港城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记者曲全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