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述评之一:全面小康,领航新世纪

来源:烟台日报  2002-12-24 14:34:48
A+A- | 纠错

  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20多年后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再次发出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进的动员令。面对新的目标,新的征程,烟台,迫切需要对自己的起跑点作出准确的定位,需要在目标和措施上与全面小康社会进行完整的对话。

  烟台已实现温饱与小康的衔接,但要实现小康与现代化的衔接尚须时日——

  解读全面小康

  20年前,一位台胞回烟台探亲。听说家乡生活困难,商品紧缺,便随身带回了一台彩电。行至半途,目睹同胞生活的状况,老人犹豫了:自己有两个兄弟,他们最需要的是钱,不是“奢侈”的电视。于是,他在车站把彩电换成了货币……去年,老人家再次来烟,回程时,儿孙辈的礼物,装满了老人的行囊。

  谈起自己伯父的这段经历,福山教师靳立民眼中闪动着泪花,他感慨地说:“吃得饱、穿得暖是几代烟台人无法实现的梦想。1979年,当小平同志提出到二十世纪末,让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时,绝大多数烟台人还将信将疑,认为那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现在,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现实最有说服力。统计资料显示,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我市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翻三番的目标。到2001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人均GDP达到150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61元和3635元;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4.7%和4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9.5亿元,人均近万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的界定,目前我市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城镇小康实现程度接近达到100%,而且大多数指标优于标准值,可以认定我市人民生活达到了相对宽裕的小康水平。

  然而,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离全面小康尚有距离。我市统计部门采用国际、国家和我省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曾确定了5大类、20项指标,作为我市现代化评价体系。我们把标准值与2001年实际值进行一下比较:在经济发展现代化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值是大于4000美元,实际值1814美元;在社会结构现代化指标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城市化水平、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三项标准值分别是大于45、大于55、大于80,实际值是35.1、32.1、39.6;在反映国民素质优良化指标中,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标准值是450人,实际值是398人;在社会协调化指标中,社会保险覆盖率标准值是大于90,实际值是34。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发展的步伐应该更快———

  率先对接全面小康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烟台显然应该将自己列入“有条件的地方”的行列。

  最近,市计委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论证,他们提出的预期步骤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在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较为宽裕的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人均3000美元以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5400美元,达到初步的现代化水平;再经过两年努力,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人均7000美元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0亿元,比2000年翻三番,人均1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实现这一方案有没有可能?经济专家指出,从我市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看,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指标大体保持7年翻一番的运行速度。对照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市于1992年、1997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翻三番的目标,预计2003年可实现第四个翻番,到2010年翻五番,总量达到3000亿元,到2020年达到7800亿元。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我市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优势更加突出,具备了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如果这种测算成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到2010年可达到5440美元,与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现代化标准3000-8000美元对比,可以说开始迈入现代化门槛。到2012年,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可以明确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必须看到——

  差距与优势同在

  今年省烟台现场办公会之后,一个词语频频出现在烟台各级党政领导的口中,这个词语是“跨越式发展”。烟台为什么要跨越?正在进行小康课题研究的市委讲师团副团长许维江这样回答记者:一个时期中,由于种种原因,烟台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周边城市。如果烟台仍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烟台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城镇人均收入处于前5名的城市是深圳、广州、宁波、厦门、上海,人均收入分别为19067元、10290元、9069元、8980元、8438元。我市199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15元,仅为最高水平的31%。近日,深圳提出2005年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00美元;大连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00美元;苏州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超过8000美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显然,历史,已经将烟台人推向了必须破釜沉舟谋发展的前沿。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与现代化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首先,我市的人口、资源、环境还不能实现协调发展,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口总量过大,城市人口比例小,仅占总人口的11%。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比例少,占2.9%,是总人口的0.27%,居省内第七位。其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8:50.95:35.17,第三产业比重还较低,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第三,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协调。如果不改变这种面貌,我们的小康就不能称之为全面小康。

  谈差距,是为了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提高发展的危机意识。但客观分析,我市目前还是具备了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拥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首先,我市在三次产业上增长有空间。在机械制造业,我市经济型轿车和零部件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产值数百亿元;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等40多家船舶修造配套企业,具备3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电子信息业,我市不仅具有电子网目板等一批基础类产品,而且新上浪潮LG、泰尔信等许多骨干通讯项目。黄金、化纤、食品等行业通过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具有较大规模效益。同时,今年我市投入技改资金100多亿元,使万华8万吨MDI、东星车用空调压缩机、氨纶七期和八期工程等30个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十五”后三年我市已经安排了201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370亿元,这些是保证未来几年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分有利的因素。

  其次,我市在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拉动力上有潜力。以投资为例,目前,我市已经筛选论证了“十五”期间121个重大后备项目,总投资近800亿元。这些项目将对“十五”后期全市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同时,入世之后,我市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强。

  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我市基础条件和承载能力有了保障。目前,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接近1200亿元,可提供130亿元的增量资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980公里,高速公路达200多公里,港口吞吐量达4000万吨。此外电力、水利等领域一批基础项目的相继完成,使我市的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今年的环境建设年活动,烟台地域文化及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中“懒、满、散”和故步自封、小富即安等消极因素得到了很大改变,崭新的烟台人能够创造崭新的业绩。(记者曲全承)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