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于忠洋把刚刚拿到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摆在乡亲们面前,仍然有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还想鼓捣出什么汽车专利,别是做梦吧!”老于只能淡然一笑,这些话他听得多了,自从自己决心搞汽车防磨损的高效滤清装置,很多人叫他“于疯子”,自然有善意的劝告,也有讽刺挖苦。
性格倔强的于忠洋60年代初小学毕业回乡务农,后来愣是只身去了新疆阿尔泰地区富温县的一个水库工地干修理工,再后来他回到原籍莱山区朱土巷埠村,为谋生又学起了木工。人家学木工都是从做板凳开始,他却非要从复杂的“圈椅”做起,从那时起人们就说他又倔又疯。直到1984年他率先在村里自办家具厂,人们仍然没有给他“正名”。
本来家具生意做得很好,但他又“疯”了。1992年,不管家人怎样阻拦,他改行和儿子买了汽车跑起了运输,据说那时候很多人都通过跑运输发了家。然而这次他却没有那么幸运,买来的汽车时好时坏,他成了汽车修理厂的常客,一年下来,不仅本钱没有赚回来,仅汽车修理费就花去了3000余元。那段时间,家人的埋怨,乡邻的嘲讽,让于忠洋有点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一切仍然没有阻止他继续“疯”下去。
有一次到修理厂修车,他发现车辆的高压泵变速箱、差速器等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齿轮的咬合、轴瓦的摩擦或操作不当,齿轮箱打齿产生的大量铁粉、铁渣有的能被滤清器滤出,但不能完全除尽。剩下的铁粉、铁渣继续进行恶性循环,从而增大了机件间的摩擦,出现机油泵损坏导致化瓦的现象。目前解决的办法只能勤换机油或齿轮油,即使如此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造成了大量油料浪费。于忠洋心里又犯起了嘀咕:能不能研制一种装置彻底清除铁渣铁粉?汽车也不用整天出毛病了。
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开始拿自己的汽车当起实验品,反复实验操作,一次次电话咨询,几年下来,不仅和当地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就连武汉、上海的汽车专家也和他成了老相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地研究琢磨,他愣是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效滤清装置。实践证明,他的装置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滤清功能,能够有效清除原先滤清装置不能滤尽的铁粉、铁渣。他成功了!
装置研制出来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他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国家专利”的东西,于是他又背着家人拿着1000元钱打听着来到市里一家专利事务所,今年11月24日,于忠洋终于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个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拿到汽车装置的国家专利似乎是一件很难相信的事,于忠洋拿着专利证书回到村里,没想到邻居的第一句话就是“拿了专利又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老于开着玩笑说:“对,就让它当饭吃,不信走着瞧!”
在村里人看来,“于疯子”还要“疯”下去。(记者 张景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