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5亿元的烟台氨纶七期工程开始进入分步投产阶段,这使得烟台氨纶一举跻身世界五大氨纶企业行列――
在创新中走向世界
今年10月底,总投资1.5亿元的烟台氨纶七期工程开始进入分步投产阶段,两条新建成的氨纶生产线率先投料试车,成功纺出了纤柔洁白的差别化氨纶丝。至此,烟台氨纶的总生产能力突破10000吨,跻身世界五大氨纶企业行列,成为生产氨纶的一艘“大航母”。
烟台氨纶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自1989年建成投产到去年底,短短十二年间,他们自主完成了五期技术创新改造工程,平均每两年就实现一次技术提升和规模扩张,氨纶年生产能力由初创时的300吨增加到6500吨,稳坐国内氨纶行业的头把交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氨纶企业已多达十几家,其中有世界重量级同行的在华投资企业,有机制灵活的南方民营企业,还有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等。而且,中国加入WTO以后,氨纶丝的进口关税已开始降低,周边国家严重过剩的氨纶产品可以通过正常贸易的方式大量涌入国门,冲击国内市场。可以这样说,在烟台氨纶周围,不仅是“狼来了”的问题,而是“群狼眈视”,咄咄逼人。
没有技术作支撑的规模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烟台氨纶决定进行新一轮的技术改造,把差别化氨纶技术改造、氨纶连续聚合技术改造和芳纶1313工业化建设三大工程作为今年发展的重点,同时筹措资金2.2亿元,用于氨纶七期和八期工程建设。其中,差别化氨纶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第六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可生产差别化纤维3500吨。投产后,企业总生产能力突破10000吨,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氨纶连续聚合技术改造项目被列入今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计划总投资6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000吨,第一阶段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03年建成投产。而芳纶1313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可以说,创新是烟台氨纶不断发展的永动力。在别的企业忙于价格大战的时候,烟台氨纶在潜心提高技术,用提高技术门槛的杀手锏与对手开展竞争。他们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技术改造和创新上。在“九五”期间,烟台氨纶用于技术改造和创新的资金累计达3.2亿元。并且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科研开发基金,为技术开发提供保证。烟台氨纶实施了科技兴厂战略,坚持产学研三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并与烟台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同研制开发了5种氨纶专用原料和助剂,并投入生产和使用。技术改造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1到7月份,烟台氨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6087.7万元,同比增长69.1%,实现利税10561万元,同比增长15.9%,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列全国同行业之首。(邹海东 张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