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农村经济奔小康

来源:烟台日报  2002-12-15 11:09:30
A+A- | 纠错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打开小康之门

  前几天,在外地工作的马先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栖霞市野夼村。记忆中的那个小乡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气息浓郁的居民楼、宽阔整洁的文化大院、热闹喧嚣的商业区。映入眼帘的一切令马先生感到震撼、欣喜。马先生看到的野夼村,只是我市农村小康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市农调队有关人士介绍,我市农村最早实现小康标准的是长岛县。1999年,随着莱阳、海阳两市先后达到省农村小康监测标准后,我市农村已全部进入了小康社会。这一年,我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90元,而省农村小康监测方案中规定的小康村其中一条标准为人均纯收入为1100元以上,我市超出标准2000多元。农调队提供的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我市农民的幸福生活: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3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6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0元,增长14.7%,是近几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一年;人均居住面积为24.31平方米,住房向高档化发展,有卫生设施和空调设施的户数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0.8%。

  另外,农民的食品消费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副食品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47.8%,农民在外饮食以及其他食品的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到2001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为193.77元,比上年增长80.5%。“无论用哪个指标去衡量,我市农村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市农调队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

  “虽然现在农村富了,但不可否认,在文化、教育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这个小康离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市农业局副局长赵培策告诉记者。从我市农村的情况看,目前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小康,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如果农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那么全市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谈。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十个方面,其中涉及到农村的有两项:一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二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到2001年,我市农村这两项标准分别为3635元和40.8%,与基本标准相比差距不小。而目前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61元,恩格尔系数为34.7%,单看这两项指标,我市城市居民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另外,去年我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2.3:1,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虽然我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也出现质的飞跃,但不少农村的生活环境仍然较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果城乡发展失调,就会影响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可以说,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在农村。

  必须要迈的一道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任务艰巨。这是一道坎,非过不可。有关专家称,衣着消费支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安全卫生普及率等指标,将是我市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虽然与全面小康社会有差距,但农调队有关人士介绍,近5年来我市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从1997年到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幅5.54%,以这个速度计算,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不成问题。而去年,我市的恩格尔系数比全省平均水平42.15%低1.39个百分点,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衣着消费、医疗保健支出、文化教育费用都呈稳步上升趋势,分别比去年增长4.1%、15.8%和17.55%。有关专家指出,我市完全能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

  农业局有关专家指出,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一是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