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已经跨进小康门槛
每天早饭后,家住芝罘区北河街的张先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新买的“桑塔纳2000”轿车擦个锃光瓦亮。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几年前还遥不可及的“轿车梦”眨眼就变成了现实。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市城区私车保有量已升至25501辆,芝罘区则达到13801辆,是5年前的3倍多。大街上车如流水的景观,昭示着人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弹指20年,我市的发展变化又何止于此?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清晰地勾勒出市民殷实的“家底”:2001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人均GDP达到14770.1元,按现汇折合为1785.8美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底,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61元和3635元;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4.7%和40.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9.5亿元,人均近万元。按照有关标准,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就进入小康社会;按联合国粮农组织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就为小康阶段。
数字是枯燥的,可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正在进行小康课题研究的市委讲师团副团长许维江说:“无论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经济指标还是其它社会指标来看,我市城镇居民实际上已经跨入了小康社会,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
登堂入室尚有差距
“从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在文化娱乐方面拥有更多的时间,也希望社会福利水平、个人消费水平等能进一步提高,劳动环境、生存环境能极大改善,全面小康对我而言,至少应该是惬意舒适的。”在市区某医院工作的曲倩女士这样描述心目中的小康。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专家把小康社会的阶段划分为不很宽裕的小康社会、宽裕的小康社会、殷实的小康社会三个阶段。从我市的情况看,我们的小康还不全面,与宽裕的小康还有距离,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差距更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一个社会指标,更是一个政治指标。”许维江对记者说。
首先,我市的人口、资源、环境还不能实现协调发展,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口总量过大,城市人口比例少,仅占总人口的11%,比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低一半。人才结构不合理,在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比例少,占2.9%,是总人口的0.27%,居省内第七位。其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8:50.95:35.17,第三产业比重还较低,与南方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第三,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协调。如果不改变这种面貌,我们的小康就不能称之为全面小康。
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市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省现场办公会对我市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到2010年力争突破3000亿元,增长速度要确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至3个百分点。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就会率先在全省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对记者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只要我们在“九五”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每年再提高一到两个百分点,就可以达到年均增长高出全省2至3个百分点的目标。同时,我市也拥有加快发展的优越条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对外开放经验丰富等。
有关专家对记者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全面”这个要求。一方面,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共同推进的宏伟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着眼于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记者 郑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