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越 32 年 的 爱

来源:烟台日报  2002-12-10 09:09:40
A+A- | 纠错

  一对热心善良的夫妻,32年如一日,收养一名“脑瘫儿”,自己则终生未再生养,尝尽人间百味;如今,年近花甲的老人已力不从心,爱心接力应该交给谁? 寒冬的仙境蓬莱,呵气成冰。每天清晨,在蓬莱驻军某部一座家属楼前,总能看见一对年近古稀的老人,推着轮椅上的儿子,一边晨练,一边练习口语发音。

  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32年始终没断。谁能想到,儿子并非他们亲生。

  这一家三口,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丈夫王华堂,妻子张翠兰,以及他们收养的“脑瘫儿”王群。32年没有血缘的亲情,被他们写满融融爱意,传唱成一曲人间真情的颂歌。

  没有血缘的亲情

  这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丈夫王华堂是一名志愿兵,自学成才,业务过硬,是远近闻名的“电博士”。他和战友一起点亮了长岛县第一盏电灯,建造了岛上第一艘小交通艇,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是名扬全军的“渤海深处九个老兵”之一。妻子张翠兰是妇科医生,贤惠漂亮,业务精,心肠好,连年被评为县卫生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对夫妻的热心善良,才结下了他们和“脑瘫儿”王群这段32年没有血缘的亲情。

  事情追溯到1970年1月。一天,张翠兰下夜班刚回家,房门便被急促地敲响。夹着寒风,闯进一名面色憔悴的妇女,进门就“咕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哀求说:“张医生,救救我,我已经走投无路了!”

  这名女子姓宋,是长岛县人。在外打工期间,因听信男友的谎言,与其发生婚前性行为,眼见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男友却借故离开了她。眼看着就要临盆,她在奔波流浪中听说张医生是妇科大夫,又热心帮助人,便找上门来。得知了宋的苦衷,张翠兰把宋送到她工作的医院,办好了住院手续。

  事情本该就此结束。谁知第二天,她被公派到青岛出差。临行前,她把刚刚领取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这名妇女,说了一些劝慰的话,就踏上了旅途。十天后回来,值班护士匆匆抱来一名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的住院费单据。

  好心惹来麻烦。但是,张翠兰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于是,张翠兰抓起电话,找正在部队的丈夫商量。王华堂也是一副热心肠,他敬佩妻子的好品德,爽快地认下了这个“儿子”,取名王群。

  谁料想,晴天会无端再起霹雳。王群半岁时,突然腹泻不止,送到县医院,经深入检查,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会终生痴呆。

  “华堂,即使孩子终生瘫痪,咱们也要侍候他一辈子呀”,面对妻子,王华堂痛快地答应了。更让人感动的是,为了王群,张翠兰和王华堂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终生不再生育。

  上海求医终未果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背负王群,开始了漫长而心酸的求医之路。

  王华堂把王群的病情写成信,托付部队的战友分发到大江南北、城市农村,收集了近百个医治偏方,一一给王群试治。张翠兰得空便抱来一摞一摞的医学资料、报刊杂志,查找有关神经性疾病、脑瘫痪的治疗信息和报道,可王群的病一直没见好。

  转眼,王群4岁了。同龄的孩子开始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王群还不会说话,站不起来。王华堂、张翠兰决定到上海去求治。

  一路艰辛到了上海。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王华堂和张翠兰没有一点欣赏的兴致。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车,硬是步行一家一家医院遍访名医。天渐渐黑了,王华堂携妻带子开始一家家找少花钱的旅馆。最后在码头上找到一个废弃的涵洞,张翠兰抱着孩子靠里坐着休息,王华堂坐在外面遮挡风寒。在这个临时的“家”里,他们住了整整七夜。

  筋骨之劳,王华堂和张翠兰没有觉得苦,受不了的是医生们一个个无情的诊断。在瑞金医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授,看他们不惜一切为孩子治病的样子,和蔼地劝道:“我以一个老医生的良知向你们保证,这孩子的病,在世界上的治愈率不足千分之一,别再浪费钱了。”一听这话,两人禁不住嚎啕大哭。

  从上海回来,在战友的帮助下,王华堂又背起王群,搭乘一辆货车到青岛接受针灸治疗。一个月后,又辗转来到了文登正骨医院,对王群的下肢进行手术矫正,可惜手术再次失败,孩子永远失去了站起来的机会。

  苦难之中见真情

  一回回手术的失败,王华堂夫妇默认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王群的关爱和救治的努力。

  夫妻俩先后学会了针灸、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进行恢复性治疗。王华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孩子做成了活关节枕、活动撑和小儿双拐,千方百计校正他身体的残疾。孩子该有个轮椅了,可买轮椅的钱对这个家来说,却是个天文数字。王华堂苦思冥想,用买来的一堆破钢管和废木头制成了一辆美观又实用的组合式轮椅。从此,每天从轮椅里抱进抱出,刷牙、洗脸、洗脚,端大小便盆,喂饭、穿衣、擦身,32年从未间断。

  苦了家人,可没难为着王群。刮痧可以温暖孩子没有活力的双腿,他们一咬牙一次买了6盒刮痧油;为了给王群补钙,几十块钱的鱼肝油从未间断过。有一年春节,王华堂一个远房的姐姐来家里做客,一进门见王群白白胖胖,穿得干干净净,而老两口却又黑又瘦,衣服上缀满了补丁,心酸得怎么也吃不下饭。临走,她握着张翠兰的手,感慨地说:“妹子,想不到世上还真有你们这么好心的人,王群在你们这个家里,没白来世上走一趟。”

  爱心接力交给谁

  光阴如梭,32年挥手即过。转眼间,现年68岁的王华堂和现年66岁的张翠兰夫妇都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由于常年的操劳,高度的精神压力,老两口都患上了许多严重的疾病。

  尽管老两口还一如既往地照料着王群,可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了。每天晚上,老两口都要费好大劲才能把王群从轮椅抬到床上,然后坐着喘息半天。为了防止王群下肢萎缩,增强血液循环,按说每天都必须搀着王群遛两圈,可他们再也没有这个能力了。一次,张翠兰正为王群按摩着腿关节,突然冠心病发作,一头栽在地上,王群哭着喊着,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幸亏王华堂及时赶回来,才救了老伴一条命。

  今年8月18日,张翠兰外出买菜时,突发高血压,摔倒在地上,满头满脸都是血,被邻居送到了卫生所。这边医生刚要给张翠兰缝合,那边王华堂却突然犯了冠心病。大家又转过头来抢救王华堂,七手八脚送到医院。

  当夜,王华堂醒来就恳请医生要回家,他放心不下王群。谁料想,回来时王群由于惊恐,已把大便拉在了轮椅上。

  王群今年才32岁,以后的路正长,而老两口年近古稀,身体又不好。谁来照顾王群?爱的接力棒该传给谁?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在等待着……(记者:孙向晖 通讯员:梁训栋 秦经伟)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