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围攻,外有挑战,生产上优势虽在,销售中却阻力重重——
烟台苹果在沪遇尴尬
日前,栖霞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山村果园等我市6家果品大户南下赴沪,与上海12家同行商谈烟台苹果如何进军上海滩。一位上海经销商直言不讳地讲:“在上海,陕西等西北地区的苹果和美国进口苹果,比烟台苹果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
烟台企业的老总们心里颇为不服,仔细考察了一番上海的大型超市。结果发现,在上海浦东“麦德龙”、“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中,质量一般的二、三级烟台苹果销售量远不及西北苹果,真正代表烟台苹果形象的一级果则被美国进口红富士、蛇果等挤出了上海超市。
果品企业上海之行的尴尬境遇,折射出烟台苹果这几年的国内销售形势。据有关部门调查,1988年,上海市场消费苹果约在10万吨,其中烟台苹果占到30%以上;而近两年来,上海市场消费的30多万吨苹果中,烟台苹果仅占10%左右;陕西等西部新果区苹果的市场份额则升至50%。
烟台苹果怎么了
烟台苹果市场地位下降,问题出在哪儿?一位搞了十几年苹果销售的上海经销商告诉记者:“烟台苹果质量不稳定,一箱苹果往往上面是好果,下面是差果;这个月的货很好,下个月就可能很差。经销烟台苹果闹心。另外,烟台苹果这么出名,为什么不像美国红富士一样贴上统一的标志、搞统一的包装呢?品牌打不出去,就竞争不过洋水果。”
烟台苹果的种种问题,在流通环节上表现得最为集中。但细加追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又不全在流通环节。市供销社综合计划部的谭国建认为,从生产看,很多基地及农户生产的晚熟苹果多,早、中熟苹果少,缺少适销对路的优质果。从储藏看,全市储存保鲜能力不足总产的1/5,大部分果品还是季产季销。从加工看,我市加工消化果品量占果品总量的1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没有良好的加工消化能力,苹果大批量生产和销售就失去了保障。
生产、流通、加工、储藏诸环节为什么不能同步发展?症结在于观念的滞后。来自市供销社的资料显示,步入市场经济阶段,供销系统“独霸”95%以上销售量的局面,已经变为产地批发市场、营销大户、自销户“三足鼎立”的局面。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个别部门和企业却反应迟钝,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管生产、供销管流通、经贸管加工”的思维模式中。
突围从哪里开始
近日,烟台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营销人员,首先进驻上海中心批发市场,成为烟台苹果“抢滩”先锋。山村果园、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牟平果树协会也陆续赶到,他们在市苹果协会的统一组织管理下,重塑“烟台苹果”形象。
这四家企业在上海最大的果品市场以苹果协会的名义买下了4个交易席位,以统一的“烟台苹果”形象作宣传和包装,在销售规模上形成集团优势,质量上也有了保证。在与批发市场的合作协议中,还包含着市场信息共享等条款,这样苹果协会可以通过其会员基层果树站,把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所需技术直接传达给广大农户,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农户生产什么。
市苹果协会率领4家企业此次沪上“抢滩”,为烟台苹果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有益的探索。它提供了一个由行业协会协调果品的生产、销售、出口、贮藏、加工等利益关系,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