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九五”的日历,重温对外开放的历程,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时期是开放以来最不平凡的时期。在承受着不断深化的经济国际化洗礼的同时,我市对外开放日益走向成熟,成为今天经济发展的最亮点。
“九五”以来,太多的外向型经济新生事物走进人们的视野:亚洲金融风暴、WTO、国际电子商务……面对如此剧烈的经济国际化震荡,我市却在危机中创造了非凡的外贸进出口奇迹,实现了利用外资质的飞跃。据统计,1995年我市进出口总额是14.85亿美元,而今年1—9月份我市就完成了34.48亿美元。经过几年的低迷,到“九五”末,我市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到今年8月份,我市合同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00亿美元。今年1—9月份,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91个,增资项目132个,合同利用外资15.13亿美元,增长76.5%,实际利用外资8.47亿美元,增长80.7%。
“九五”中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对外贸易第一次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局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面对挑战,我市痛定思痛,及时进行了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调整,着眼建立世界性“加工工厂”和“配套车间”,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建立起了以加工贸易为主、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格局,形成了新的多元化市场结构。
今年以来,我市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全市经济的“龙头”和“亮点”来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的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大讨论,戒骄破满,全方位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市由市级领导带队组织了6次大的境外经贸活动。共组织了70多个展位,500余家各类企业及专业招商人员赴海外进行了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活动,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协议额8亿多美元,贸易成交近3亿美元。前三季度来我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8个。
走过波峰浪谷的我市对外开放,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和支撑力量。60%以上的传统工业得到改造,初步建立起了新兴工业体系框架。以大宇汽车、大宇重工、车用空调等为代表的机械项目,改善了我市这一行业的产品结构。华润锦纶、氨纶丝等项目促进了我市纺织行业传统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莱阳龙大、复发中记等则促进了全市精准农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更推动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烟台港先后利用外资1.1亿美元进行扩建。利用海外政府贷款520万美元,使我市通讯设备得以改造。利用亚行2000多万美元贷款进行的500热力网工程,已让众多市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