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多种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潜流而奔腾成川,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改革,在探索、突围、攻坚的过程中更行更远,走向更加深入、成熟。
有人说,如果将刚刚过去的“九五”比作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来审视,那么,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攻坚目标之一。
进入“九五”,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我市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原则,果断地将八十年代以来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制定出“四个一批”的调整总体思路:对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一批;对骨干优势企业集中力量扶持壮大一批;对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对长线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坚决转移淘汰。最终,实现困难企业“脱困”,优势企业“领跑”。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在烟台拉开。
纺织和一轻行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主导产业,在市属工业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步入困境,亏损企业户数占市属工业亏损总户数的40%,市政府很自然地将调整的第一锤砸向这两个行业。从盘活亏损企业入手,使之率先进行了改组调整。7户企业宣布破产,4户企业被兼并,3户企业被租,累计盘活资产6.5亿元。很快,市属纺织和一轻系统实现利润同比均有上升。
其后,国企扭亏解困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全面展开。从19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扭亏解困与抓大扶强紧密结合,着力塑造大企业、大集团。“三铜合一”、“三酒合一”、“三环统一”,市属工业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我市工业史上调整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张裕、有色、三环、氨纶、万华等五大重点企业集团随之崛起。5年间,全市共对147户市县属亏损、困难工业企业进行了改组调整,使130多户企业实现了扭亏解困,基本实现了国企扭亏解困的3年目标。
改革让市属工业企业的数量比5年前减少了2/3,截止到今年9月底,全市527户市县两级工业企业实施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占企业总数的81.5%,但实现利税和利润却成倍增长。到2000年,8户企业利税突破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真正实现优势企业的“领跑”,今年,我市又确定了“2358”工程的主要框架。到“十五”末,确保全市有2户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有3户企业达到50———100亿元,有5户企业达到30———50亿元,有8户企业达到20———3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