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何时亮绿灯?

来源:烟台晚报  2002-11-02 09:30:40
A+A- | 纠错

  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的政策出台已经三年多了,但这一政策在我市高校中依旧红灯频闪——

  1999年,我国政府出台的助学贷款政策,让几十万高校的莘莘学子雀跃不已。当时就有专家预言,就像先住房后交款一样,助学贷款是资助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最佳手段,能够享受到贷款政策的学生也可以先学本领后交学费了。按照这种设想,这笔大生意毫无疑问地会出现学生、银行双赢的局面。一直被孩子读书费用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的家长,原也以为可以长出一口气了。然而,大家的高兴似乎太早了点!最近记者对我市各高校贷款情况进行的采访表明:情况并不理想!以2001年为例,据记者统计,我市高校共有3000余名学生递交了助学贷款申请,申请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但只有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银行合计批出贷款578万元。1999年和2000年的情况,还不如2001年,也就是说,三年中,绝大多数贫困学生的贷款申请被拒绝。助学贷款频频遭遇红灯,不能如愿以偿拿到贷款,也让许多贫困学生一脸不解。对此,银行的说法是——

             学生还贷无保证

  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应该由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该项贷款是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承担一半。

  可是,这么好的政策,银行方面执行起来却并不积极。面对各方面疑惑的眼光,一家商业银行的负责人也是一肚子委屈。他说,银行的钱就是储户的钱,我们不可能因为一项贷款政策就无条件地放贷。助学贷款国家只负责一半利息,但对本金安全与否不置可否。从为储户利益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考虑借贷学生的偿还能力问题。因此,尽管学生们在申请贷款时,都一再承诺一定按期还款,我们还是要冷静地面对一些客观现实。起码这几个方面要考虑:一是借贷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他将来参加工作在新疆、海南等相距较远的地方,又不及时还贷的话,银行追贷肯定是个大问题;二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让银行放心不下,不管是哪位学生贷款,毕业后如果收入太低而没有偿还能力,银行一点招儿也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死帐;三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没有信用约束的大学生能否有积极的还贷心态还有待时间验证;四是助学贷款是无任何担保的信用贷款,学生还未正式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哪儿来的信用保证?让银行拿着储户的钱在每个贫困学生身上去赌,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仔细听完银行方面的苦衷,记者也只能表示理解。可是,渴望贷款的学生也会抱怨——

                贫穷不是我的错

  光有好政策,却得不到享受,在高校的师生中自然是一片抱怨声。

  小张来自我省菏泽地区,2000年考入烟台师范学院。他曾于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两次向系里递交助学贷款所需的全部材料,可最后申请都被退回。系里转告说,银行的理由是材料不完备,不予以批准。小张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父母给的那点钱,对昂贵的学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现在亲戚朋友都借遍了,来年的学费依然没有一点着落。在这种心态下,你还能指望他安心学习?比起校友小张,小王要幸运的多。上个学年他贷到了款(学费、生活费总计6000元),解了燃眉之急。可他依然一脸的忧郁。他说对银行的贷款,自己心存感激,如果不是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的学业恐怕根本无法继续下去了。可签订的协议上,银行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还清贷款。对此,他坦言自己根本做不到,今年的学费还得依靠贷款,这样贷下去怎么能在毕业之前还银行的贷款?他说:贫穷不是我的错,银行助我上学,应该在我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开始还贷款,不能要求还未参加工作还贷,这确实不切实际。在采访中,许多老师向记者说,看到自己的学生为学费所困的痛苦状,心里都在悄悄流泪。我们也不抱怨银行,他们是企业,要考虑利润,也有自己的难处。

  看来这助学贷款政策虽好,但操作起来还真有不协调的地方,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好这些细节问题——

             让家庭参与借贷

  目前,我市高校里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迫切需要助学贷款,银行方面心知肚明。他们坦陈,有责任帮助这些困难生完成学业,前提条件是不严重损害储户的利益。

  据记者了解,银行的有关负责人一直在苦思冥想能使银行和学生一拍即合的解决方法。建设银行的一位负责人甚至提出,在现有的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向浙江某地学习,在生源地推行助学贷款,直接面对学生家长发放。还有的业内人士提出,助学贷款应该有担保,让学生的父母、姐妹、兄弟连保即可,同时,在还贷条件上应当比其他类型的更宽松。

  就以上两种观点,记者广泛咨询了银行方面的有关人士,他们认为,将这两种方法捆绑起来操作是个不错的办法:一方面保证了银行方面对申请人的考核,另一方面增加了还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居住地的相对固定,使银行容易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其毕业后的去向等,这样能比较理想地起到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可惜,这一措施只是单纯在某个区域内实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贫困学生,并且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大量的协调工作。但不管怎样,只要有了办法,助学贷款亮起绿灯的日子也不远了。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