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巴缘何去而复还?

来源:新华网  2002-10-31 09:55:10
A+A- | 纠错

  用三年左右时间,淘汰城市中巴,改换高档大巴车,一些市民及中巴车业户疑惑不解——大巴缘何去而复还?

            旧大巴: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当年旧大巴退出公交市场的根源,我们应把目光回到1993年冬天。

  那年的12月底,下了一场雪。和冰冷的雪一样摆在公交人面前的是这样的现状:破旧的车辆,简陋的站房,公司三年累计亏损1500万元,并仍以每年600万元的速度增亏……

  烟台公交诞生于1962年。虽然当时只有一条线,两辆车,但一项全新的事业--烟台公交起步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烟台公交线路总长度115.7公里,日客运量9.5万人次。

  当公交人正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的时候,外部环境正悄悄发生变化:燃料、材料大幅度涨价,客运成本急剧上升。1993年比1991年汽油价格每吨上涨1500元,材料费上涨43.37%,仅此两项公交总公司一年就要多支出294.5万元。

  价格严重背离价值造成巨额亏损。1993年成人每张月票月亏45.52元,学生每张月票季亏188.31元,两项加在一起年亏360多万元。

  1993年,市公交总公司核定亏损600万元,财政补贴后,尚有320万元的窟窿。由于没钱维修,“趴窝”的车辆越来越多,按规定每年应新增车辆16辆,但早已成了无法实现的“影子”。

  盘点一下当时市公交总公司的家底:83辆单车、56辆绞接车,车辆平均使用期已达7年以上,有80多辆车带病运营或超期服役。一辆辆破旧的“老爷车”行驶在马路上,群众中就有了这样的歌谣:“老爷车”,真叫棒,穿着露脐装,顶着百叶窗。阴天洗淋浴,晴天晒太阳。最怕汽车冒黑烟,全体乘客都感染……公交线全线吃紧,仅1993年7月份,就有297人次的群众拨通了市长公开电话。

  个体公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无奈之余,1994年,公交公司将线路运营权和车辆产权出售给私人。公司不养车,少养人,亏损自然就降下来了。

  尽管是权宜之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一出台,还是博得不少人的欢迎。

  烟台师范学院一直没有通公交车,当46路中巴车通到校门口的时候,师生们夹道欢迎。

  孔辛头村离市区40多公里,听说52路车要通到村口,全村人群情昂奋。寒冬腊月,村支书一声号令,全村人冒着刺骨的寒风为公交车修好了场站。

  据介绍,1995年,市区市民稠密地段、偏远地段新开辟中巴线路10条,延伸5条,增开了5条区间车,公司比计划减亏80多万元。中巴车蓬勃发展,市民出行方便快捷了,但人们脸上的笑容尚没有完全褪去,就迅速变为了怒容:“个体公交”将一条猛虎放出了牢笼,这条猛虎就是个人私利。

  我们来算一笔帐,取得一辆中巴车产权和运营许可最初需5到6万元,经几次倒手转卖后,费用增加到15万元左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收回全家人东拼西凑的投资,对大多数手头并不宽裕的投资者来说,可是不小的精神压力。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开始,因抢客有时一年发生中巴车翻滚事故两起,每年发生交通事故数十起。至于急驶慢行,推下拉上,欺蒙乘客,更是比比皆是。

  还有更严重的。从1999年下半年到2001年4月间,由市公交总公司直接管辖的20条中巴线路中,除18、46、49路未发生停运、上访事件外,其它线路都不同程度发生过集体停运事件。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政府信誉和市民的生活。

  记者无意指责中巴车业户,他们为了收回成本,全家上阵,风餐露宿,起早贪黑,受尽辛劳。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个体中巴车无序给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旧的公交管理和经营体制,不能不改革了。

             新大巴:似曾相识燕归来

  去年4月份,公交划归市交通局管理后,交通部门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发现烟台公交与周边城市相比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表现在:一是烟台公交综合服务指标处于较低的位次。大连、青岛乘公交车出行的比例在47%左右,而烟台只有13%。青岛骑自行车的市民只占3%,而烟台达到20%以上。二是公交企业经营水平较差。烟台公交总公司自身亏损严重,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发展更新。三是经营管理体制混乱。市区有大小9家公交公司,车辆以个体经营为主,有的线路还出让给外地企业及无资质企业。四是运输工具档次太低。公交车辆的主体是使用数年的中巴车,车况差,污染重,安全系数和营运效率低。五是烟台基本上没有确立公交优先的原则。

  按照群众的迫切要求,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市交通局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改变烟台公交的落后面貌。具体措施是,由运管处专门成立公交管理科,变多头管理为专业管理;按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市区9家公交公司归并为3家左右,将外地营运线路和个体经营车辆产权逐步收回,实行集团化经营;重新组建公交职工队伍,收回涣散的人心,更换高标准大巴,为承担社会功能创造必要条件。

  大巴车又回来了,但回来的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巴车。

            公交优先:一点相思几时绝

  新型大巴设施先进,每辆车购价至少也在22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市公交总公司将3、11、44路中巴线全部换为大巴,并对5路车大巴进行了更新,加上收购中巴车的费用,市公交总公司已经投入1700多万,其中大部分资金是通过资本运作筹措的。据市交通局的负责同志介绍,市区公交更新整合和场站建设,需资金近2亿元,同时收回中巴车经营权还需要给予业户经济补偿。钱从哪里来?

  以往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公交场站建设和居民区道路建设,场站缺口很大,已经成为制约公交发展的“瓶颈”。中巴车可以开回家,大巴车怎么走?停到哪?等等。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让我们流下几多“相思泪”的“公交优先”,何时才能真正确立?

  公交优先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理念,在国外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简单地说,公交优先应包括投资政策优先、扶持政策优先、场站建设优先、道路交通优先等内容。随着烟台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交面临着巨大压力,最大限度提高现有道路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烟台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由于公共交通具有运输效率高、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小、人均车公里能耗低等特点,实行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烟台市未来交通拥挤、改善环境的必然出路。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周边许多城市纷纷确立了公交优先的原则,但我市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城市公交的关注还实在太少,烟台公交的振兴之路,还很长。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