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市区一些学校了解到,眼下七成学生不做家务,一干活就喊累,根本吃不得半点苦,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
烟台二中一位老教师介绍,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困难的“俘虏”。初二有个学生,父母加班时给她准备了方便面,不料家里没有热水,孩子也不会用液化气烧水,只好饿了一晚上肚子。类似事例现在并不少见。
据了解,孩子不能吃苦多因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做家务影响学习,累了病了更耽误学习,因此我不让孩子做家务。”接受采访的家长中,王女士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而这恰恰暴露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弱点———缺乏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对此,学校也有苦衷。寒暑假本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大好机会,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组织夏令营等活动很难获准。同时,一些学校也担心组织学生进行吃苦锻炼,一旦学生出了意外,连带的责任、赔偿难以界定,因此很难开展活动。
市教科院院长认为,缺少“苦育”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现在学生整天养尊处优,将来肯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对此,他深感忧虑:“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起来,否则长此下去,孩子干活时怎能不喊累、遇挫折怎能不流泪?应该补上‘苦育’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