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方智远,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学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核心提示:烟台农业要打破绿色壁垒的关键,就是要实施标准化生产。这是我国著名蔬菜专家方智远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谈的重要观点。
生产:从第一环节抓起
多次参加果蔬会的方智远院士对我市农业情况有较深的了解。他说,目前烟台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是农药残留超标。要改变这一点,首先要从农副产品生产链条的第一环节抓起,改变以往“靠天吃饭”、“地该咋种还咋种”的观念,尽快熟悉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从种子的挑选、种植的方法、土壤的改良、肥料的使用以及到产品的大小、口感等种植与管理上,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配套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和农业监测体系,当然也包括水产、养殖以及对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并使三者形成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用以规范、提升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只有多方面、多因素形成的合力,才能使烟台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突破“绿色壁垒”,增强竞争力。
政府:建立相关标准
面对“绿色壁垒”,政府既不能畏惧退缩,又不能漠然视之,要尽快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自己利益的技术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组织农户实施生产。在这方面,方智远院士认为政府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加大对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绿色”标准究竟是什么,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把绿色贸易、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次,积极向农民提供技术、品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此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质量标准与食品卫生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这样,既推动本市产品的绿色化,又从根本上冲破国际各国间的“绿色壁垒”,使自己的经济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同时与国际贸易制度接轨。
农户:实行组织化生产
烟台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过低,这是农产品破解“绿色壁垒”道路上一只致命的拦路虎。方智远院士说,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无法彻底执行。烟台农业要跨过“绿色壁垒”这道坎,必须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组织起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建立果蔬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
方智远院士指出,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因此,我们在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这也是一条有效的路子。“东方不亮西方亮”。像前不久,欧盟再次对我国抛出技术壁垒,暂停进口我国水产品。但同样的水产品在日本等市场却供不应求。又比如,欧盟对我国绿茶提高了检测标准,但日本对绿茶的检验标准相对较低。我们可以一方面尽快提高绿茶品质,另一方面去积极开拓检验标准低的日本市场。烟台的企业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些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