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日20时,年逾七旬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不顾连日舟车劳顿,欣悦地在东山宾馆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四届果蔬盛会全部参加的沈老,见证了果蔬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沈老回忆了首届果蔬会为邀请专家来烟,他亲赴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地的往事。沈老对果蔬会的前景充满信心:“从内容到形式,每年的果蔬会都在丰富;从邀请企业参展,到企业主动要求参展,说明果蔬会知名度在提高。”
沈老如数家珍地列举烟台发展果蔬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烟台苹果、莱阳梨全国闻名,市场潜力巨大,胶东地区农业基础扎实,北温带气候极宜果蔬生长而且拥有大型海港出口便利。本届果蔬会在加入WTO之后召开,意义深远。入世对烟台农民来说,挑战多于机遇,因此果蔬产业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果蔬产业的产业化水平。
谈到如何有效利用自然条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沈老强调政府任务在于“引路”,果农菜农必须在市场中“强壮肌体”。烟台果蔬业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必须从“绿色”二字做文章。打好、打响“环保”和“生态”两张牌,这也是我们同发达国家果蔬产业的最明显差距。沈老认为,果农应走出对“洋水果”的盲目追随,“平易近人”的价格才能抓住消费市场的最大群体——普通百姓。
他希望借本届果蔬会促进果蔬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果蔬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让以果蔬为龙头的会展经济为烟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闻链结:沈国舫简介
1933年11月15日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嘉善。林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历任北京林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并兼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林业科学》主编。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肪先生长期从事造林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国家重点学科造林学科带头人。其研究领域涉及立地分类、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造林密度和抚育问伐、速生丰产林及石质山地造林技术等方面。他首先提出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较早地应用立地因子——树种生长关系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了多树种平行研究,使我国造林技术得到很大提高。主持起草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恢复森林资源考察报告》,对火灾后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共发表了6本专著和近百篇论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通用统编教材《造林学》。所主持起草的《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被列入国家科委蓝皮书,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进入90年代以后。沈国肪先生发表了《森林的社会、文化和景观功能及巴黎地区的城市林业》、《走向2l世纪的林业学科发展趋势和高等人才的培养》、《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及《现代高效持续林业——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抉择》等一系列文章,表现了当代学者高度的前瞻性和勇于接受新观点、开辟新领域的进取精神。 曾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沈国舫先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