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媳妇”八个“婆”》引出的话题:您到哪里度晚年

来源:烟台晚报  2002-10-16 11:33:27
A+A- | 纠错

  汤志英的故事催人泪下。可是在讲述这一切时,她的语气和神情却轻快怡然,仿佛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与她无关。

  汤志英的故事很典型,知道她故事的人在感动之余,无一例外地表示: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居家养老,欲说还休

  记者从市老龄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91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近14%)中,社会养老只占极少比例,绝大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养老方式已日渐受到严峻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由于“以老养老”情况日益突出,使得养老质量难免降低。在市老龄委的调查材料里,记者看到这样一个案例。龙口市65岁的李丰善老人,本身有残疾,失去劳动能力,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可还有一位92岁的老母亲与他生活在一起,生活问题尚难解决,更谈不上谁赡养谁了。据了解,这种情况在我市乃至全国普遍存在。

  另一种情况则使老人的处境显得更为凄凉。在幸福一带,人们经常会在傍晚或清晨看到一对衣衫褴褛、腰身佝偻的夫妇,丈夫蹲在垃圾箱里挑挑拣拣,妻子则在外面接着丈夫递出的纸盒或矿泉水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夫妇俩就靠着捡破烂维持生计。通过了解,记者得知,这对66岁的夫妇原本也有家有儿,可是儿子没有职业,还经常酗酒,老两口就常常成为儿子醉酒后施暴的对象。被逼无奈,两位老人只好离家出走,到目前已在外面流浪一年多了。记者从市妇联得到的数据显示,不尽赡养义务的投诉在各类纠纷中占绝对比例,除了因为儿女不孝拒绝赡养或虐待老人外,儿女自身生活拮据、或者远在异地等因素,都使得居家养老变得遥不可及。

  第三,未来“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将越来越多,使居家养老的前景更加暗淡。

            老年公寓,任重路艰

  可喜的是,在居家养老之外,各种新的养老模式逐步出现。其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老年公寓更显示出强大的活力。据市民政局调查,我市目前共有42所老年公寓,“常住人口”大约3000人。

  可是,现阶段,老年公寓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在我市的老年公寓大部分是私人开办的,较高的费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市老龄委秘书科科长金玲很惋惜地告诉记者,“进老年公寓现在还属于高消费。”

  据分析,能住老年公寓的以两类老人居多,一种是离休人员,自身有稳定和较高的收入;另外一种就是老人身体确实不好,需要专人护理,儿女经济条件又能担负起的。

  除了费用问题,参差不齐的养老设施、卫生条件及护理水平也使许多老人在老年公寓的大门外徘徊复徘徊。今年63岁的李大爷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便挨家对老年公寓进行“巡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说:“听人介绍说,有一家老年公寓价格很公道,可是我去一看,吓了一大跳,卫生间的墙上、地上到处都是鼻涕浓痰的痕迹,房间里的设施也很简陋,连一般的农村住户都不如;还有一家,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两个护理员在相互发牢骚,埋怨刚才照顾的那个老太太毛病多,又有脚癣,‘也不知道能不能把我传染了’。听了她们的话,我连门都没敢进,我不希望将来因为我哪个地方没有做好,背后也被人这样嫌弃议论。”

  老年公寓的创办者也有一肚子苦水。我市某老年公寓经理就十分委屈地告诉记者,建公寓是为社会解决难题,可社会对我们的支持却少得可怜,比如用电问题,现在还按照企业用电计费,额外增加了不少开支。

           养老观念,一言难尽

  在采访中,金玲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养老问题上,观念转变也很重要,有些老人,你即使给他们盖了金窝银窝,他们也不愿住。

  记者在老年公寓采访时,一位73岁的老太太在记者走出公寓大门好几米后,追上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记者同志,你能不能帮我离开这里,我是被强制送来的,我不想住这儿,我想回家。”她要离开的理由,既不是饭菜不好,也不是工作人员服务差,只是想回家。但从她的行为里,也可以看出,叶落归根、老死家中的传统观念仍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孙大爷的遭遇则反映出另一部分老人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今年年初,孙大爷的老伴去世后,倍感孤独的他动了进老年公寓的心思。两个儿子一听,反应出奇地强烈。大儿子说:我们没缺你吃,没缺你穿,你还想要什么?你要是觉得少什么,就跟我们说,我们一定都满足你。二儿子则称:你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们做子女的不孝嘛。“观念的转变总是滞后于时代的进步。现在有些观念真需要转变一下了,人们应该理解,进老年公寓不等于不孝。”市妇联副主席姜振华发出这样的呼吁。

         精神赡养,“养”得其道

  “无论老年人‘养’在何处,‘养’得是否舒适安逸,都别忘了,干涸的心田更需要的是亲情的滋润,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呵护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珠玑老年公寓的陈经理非常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要。

  无论是选择居家养老、还是走进老年公寓的老人,都向记者表明了这样一种心声: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也无论护理人员如何无微不至地细心照料,亲情的呵护、儿女的陪伴始终是无法取代的。

  75岁的于老太有7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丈夫前年去世了。于老太有自己的房子,单独居住。每月每位子女都向她“进贡”100元,加上养老金,收入确实可观。可是,于老太还是不满足,因为她“缺的不是钱,是热闹”。她说,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老老少少一屋子,家里立刻就觉得有人气了。“我知道子女都忙,不指望他们每个人都常回家看看我,哪怕隔三差五回来一个也好哇!”于老太说,像她一样,很多老人都对未来感到茫然无味,面对漫长孤独的日子,觉得“这样瞎活着,真没有意思”。

  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究竟如何,记者没有得到这方面准确的调查统计。不过,看看那些在街头巷尾由一颗颗满头华发扎堆组成的独特景致,那些披着月色,收拾起马扎,迈着沉重步伐踯躅前行的孤独背影就说明了一切。

初审:孙玲姿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