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莱阳25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的道路上,随时可以看到从种植基地运输农产品的车辆成队开进加工厂,而在莱阳通往青岛、烟台港口的一级公路上,一辆辆满载深加工速冻农产品的银白色冷藏车在奔驰,这些出口食品飘洋过海打入日本、韩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超级市场。
祖祖辈辈靠种地填饱肚子的莱阳农民,如今依托食品加工企业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大挣洋钱,40% 以上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国际化经营中。莱阳人头脑中的国际化,首先是市场的国际化。
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说:“国家担心接轨后农业怎么解决,这就是说必须搞农业产业化,要出口呀,要挣外国人的钱,来带动农民致富。”去年整个莱阳市出口各类加工食品21万吨,创汇2亿多美元。仅龙大集团就创汇1亿美元。但有件事令宫学斌十分头疼。“困难在哪呢?药物残留太高,我们中国大部分出口的菜在日本,药物残留高了,日本就限制。”
不仅是日本市场,在其他国外市场,莱阳的食品加工企业都遇到了“绿色壁垒”,这也是国际化道路上莱阳正解决的第二个难题,那就是种植和生产加工的标准也要国际化。目前,龙大集团投资800万元新发展有机蔬菜三千亩,日本客商提出龙大基地的蔬菜一吨加价一百美元;吉龙、恒润等企业也在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莱阳市委书记王式亮认为,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农业的生产。他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国际化,这是个大前提,我们下步的触角,从今年开始开辟欧美市场,使莱阳的农产品能卖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