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各区市迅速行动,根据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结合当地鲜明特色和目标定位,积极寻标对标达标创标,全力以赴赶超进位、富县强民。为全面展现各区市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的良好精神状态,烟台广播电视台整合电视、广播、胶东在线的报道力量,组成融媒体采访团,深入各县市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一线采访,开设《走县域看振兴》专栏,每天推出一个县市区的重点报道,全面展现各地如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园区发展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改善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态势。
海阳市简介
  海阳市位于胶东半岛南端,全市总面积1909平方公里,海岸线212公里,常住人口67万,辖18个镇街区,719个行政村、24个城市社区。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420.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2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7亿元、增长7%,实际使用外资7627万美元、增长63.7%。2021年1-3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31%,预计完成生产总值73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24%,实际使用外资1130万美元、增长451%,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
  现代产业兴旺发达。核电产业。依托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投入商运,集聚涉核企业17家,总投资逾千亿元。“核电+”效应持续放大,核能供热覆盖面积在2021年将由70万平米扩大到450万平米,实现城区核能供暖“全覆盖”,总投资24亿元、日产淡水3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可有效解决区域用水难题,打造“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航空航天产业。致力打造以“一港三区”为主要内容的“东方航天港”。目前已有14个签约项目以及10余个在谈项目,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海上风电产业。抢抓获批山东省首个海上风场机遇,加快华能、国电投等总投资逾150亿元的海上风电产业项目建设,将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风电产业基地。海洋经济产业。以现代渔业、海工装备和海洋生物科技、休闲渔业和观光娱乐为代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筹建设2处海洋牧场群、3个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总面积达2.4万亩,2020年实现海洋产业产值346.5亿元。针织毛衫产业。海阳是“江北最大的针织毛衫加工基地”,拥有毛衫企业450余家,从业人员12万人。致力打造的海阳毛衫创新园,正引领毛衫产业不断向研发和销售“微笑曲线”两端发力。
  文体旅游独具风情。海阳气候温和,依山傍海,主打沙滩体育游、民俗文化游、山水风情游三张特色旅游牌。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滨海休闲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全面起势,先后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大使论坛、海阳滨海国际马拉松等精品赛事,以及沙雕艺术节等高端节庆会展活动,先后荣膺中国最美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称号。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聚焦“八大招商方向”,瞄准北上广青等地区,不断提高“双招双引”实效。在全省县级市率先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提供有力资金保障。2020年,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44个。今年以来,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8个。2019年以来先后举办“海阳骄子归乡恳谈会”等招才引智活动16场,引进省部级以上高端人才54名,其中院士、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
  载体支撑更加牢固。抢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莱荣高铁、即墨至海阳市域铁路“两条铁路”建设,搭建经济发展动脉。纵深实施区域集聚战略、进军蓝海战略,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汇聚的富集之地。2019年海阳港跻身国家一类口岸行列,海阳海关成功开关运行,为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带来新契机。
  文化底蕴悠久深厚。海阳是“地雷战”的故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地雷战纪念馆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的地雷战纪念馆新馆成为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海阳成功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续4年荣获“山东省文明城市”称号。
  民生事业持续用力。每年谋划实施一批惠民利群实事,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城市建设方面,实施棚户区改造10470户,新建中小学4处、农贸市场4处,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振兴方面,2020年底实现714个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脱贫享受政策贫困人口2488户3975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安全生产方面,组建安全生产总指挥部和18个领域专班,提出“教考查评奖罚”六字举措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累计检查企业单位12314家次,排查隐患12869处。统筹抓好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生态环保等各类底线性工作,社会各项事业平稳有序推进。

海阳市委书记
刘宏涛

  海阳是烟台南向开放的主阵地,担负着撑起烟台南部增长极的光荣使命,为确保全面完成好全市县域经济大会给海阳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确定了一二三四的基本工作思路。
  一即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三年内要迈进烟台第一方阵,进入全国百强县,GDP突破550亿,公共预算突破40亿。
  二是激发两大精神动力。海阳是座英雄的城市,革命战争年代的地雷战精神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亚沙会精神,这是激励我们不甘人后、争雄夺魁的不竭动力。我们将珍惜继承发扬光大。
  三是抢抓三大机遇。一是抢抓国家商业航天海上发射的重大机遇,快速隆起航空航天产业高地,我们将充分利用海阳港成为全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的契机,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东方航天港建设,努力把海阳打造成为集海上发射、星箭研制、数据应用、航天文旅为一体的百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高地。二是抢抓海阳核电综合利用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机遇,快速隆起绿色能源产业,我们将充分利用海阳核电站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发电的核电站的契机,努力的培强做大核电产业链条,全力的推进核能的综合利用,确保今年年底实现城区供暖的全覆盖。届时海阳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我们将充分利用山东省首个海上风场落户海阳海域的契机,率先突破海上风电产业,年底前的半岛南3号4号风场将并网发电,我们的海上风电制造产业园也将在年底实现批量生产。三是抢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机遇,快速隆起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我们将充分利用莱荣高铁、即墨至海阳市域铁路,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建设的机遇,快速的融入胶东城市群,实现基础设施、产业的互融互通,争取年内引进过5,000万的项目60个以上,其中过亿元的30个以上,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0个以上。
  四是优化四大发展环境。一是干事创业的作风环境,实行红黄蓝管理,强化周旬月调度,真正的使干部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让作风实起来,细起来,严起来。二是和谐有序的安全环境,坚持人民至上,安全第一,以一失万无的忧患意识,确保万无一失的工作效果。三是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以作风建设的成效,优化我们的营商环境。实现经济指标进百强,营商指标要更上扬。四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将聚焦环保突出问题,坚决打赢攻坚战,守护好海阳的碧海蓝天,绿水青山。

视频报道

现场报道
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

  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总投资230亿元,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千米,以“一港三区”为基本构架,“一港”即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三区”包括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重点建设“固液兼容、冷热兼顾”的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及空天飞行试验中心,着力发展星箭研发制造产业、航天高端配套产业、卫星数据中心及应用产业、航天文化旅游产业、航天+海工装备产业、空天运输及太空旅游产业、航天科技应用产业,构建“一个中心,七大产业”的航天+空天产业体系,用五年的时间,打造集研发、制造、发射、应用、配套、文旅为一体,低成本、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
  随着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在总体规划布局框架下,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概念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火箭发射设备贮存维护保障和维修厂房于2020年7月交付使用,2021年4月启动指挥大厅建设;航天产业制造园区,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项目一期于2021年6月交付使用;航天应用文旅园区,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海阳分院项目已正式落地,2021年底开工建设;卫星数据和应用中心项目,2021年8月开工建设。

核能综合利用

  在确保海阳核电两台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北方清洁取暖、北方沿海城市缺水等问题,海阳积极开辟核能发展新跑道,推进核能综合利用。
  海阳核电坚持“居民用暖价格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增长、热力公司利益不受损、核电企业经营做贡献、生态环保效益大提升”五大原则,推进核电抽汽供热。2019年11月,海阳核电抽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70万㎡建成投用,实现国内核能商用供热零的突破,受到了居民用户的高度评价,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海阳市荣膺“山东省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城市”。
  2020年11月25日,海阳举行了全国“零碳”供暖城市创建暨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开工仪式,覆盖新老城区450万平米核能供暖项目开启了加快推进模式,预计2021年11月,海阳将实现城区核能清洁供暖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投用后,每个供暖季预计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烟尘691吨、氮氧化物1123吨、二氧化硫1188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公顷,同时机组热效率提升3.25%,减少向环境排放热量130万GJ。
  2021年5月11日,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海阳投运,该技术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的蒸汽,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源侧的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该示范工程属于世界首创,通过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首次实现了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从源侧将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是我国核能综合利用领域科研攻关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充分验证了该技术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先进性、水热同产同送的工程可行性,为同步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等民生问题开辟了新路径,为世界“零碳”供热同时“零能耗”制水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随着后续项目建设,海阳核电规划通过核电抽汽供热联合风光储,面向整个胶东半岛零碳供水供暖;大规模海水淡化、储水储热、制氢等也在加快研究;努力为社会奉献清洁的电、零碳的暖、纯净的水、绿色的氢,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远景能源风电装备
制造产业园

  远景海阳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由远景科技集团投资建设,是山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产业园,于2019年在海阳开工建设。山东省第一台海上智能风机于2021年1月份在产业园正式下线。目前山东省内开工建设的全部两个海上风电场所有风机均在远景海阳产业园生产制造。截至3月底,产业园已为山东省引进外资1200万美元,贡献税收2677万元。
  产业园一期投资3.6亿元,具备年产300台5MW级以上海上智能风机能力。工厂秉承远景精益生产理念,不断提升风机生产效率,将海上大兆瓦海上风机生产时间缩短30%,实现工厂日产值3500万元,成为国内亩产效益最高的海上风机制造工厂。
  借助山东沿海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远景计划在烟台继续投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电控柜等核心风电装备生产项目,形成千亿级以绿色能源装备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不断延伸新能源产业链,投资储能电池、海上风电制氢及其上下游产业,培育千亿级储能、氢能、智能物联网产业集群,加速推动山东省碳中和及智慧能源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