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点击健康 > 健康资讯

基孔肯雅热防控系列——基础知识篇

2025-07-29 18:08:49 来源: 胶东在线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登革热相同,都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山东省的媒介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也就是“花斑蚊”,城乡分布广泛。这种蚊子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经过2-10天的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再通过叮咬传播出去。病毒可在蚊虫体内存活较长时间。

  这种病通常在哪儿发生?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本土传播病例。东南亚、南亚、非洲和美洲部分地区疫情持续活跃。

  基孔肯雅热主要症状有哪些?

  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39℃),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腕关节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症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责任编辑:刘文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