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30日讯(通讯员 乔梦泽 实习编辑 王梦婷)为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实行馆校协同育人机制,4月30日,烟台十四中组织高二年级学生走进核电科技馆与自然博物馆,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在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
在核电科技馆内,学生们通过全息影像、模拟操作、科普剧场等沉浸式体验,系统学习核电技术原理与发展历程。从“华龙一号”自主创新成果到核能安全应用场景,从“双碳”战略目标到绿色能源未来图景,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在场馆特别开设的科普剧场中,工程师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核电人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将“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使命感深植学生心间。

自然博物馆内,学生们穿梭于生物进化长廊、地球科学厅、海洋生态馆,在“生命演化史诗”中感受自然伟力,在“濒危物种警示馆”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场馆研究员发起了“岩石年代鉴定挑战”,让学生理解了地质演化的时空逻辑。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湿地生态链构建游戏和濒危物种保护方案设计,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视角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作为烟台十四中“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次活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科技+生态”的双主题研学设计,引领学生构建完整的“人类能源利用-自然环境关系”认知链条,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生态伦理认识,将科学技术发展观念落到实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馆校协同让社会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提交的300余份调研报告、创意提案中,既有“核能科普进社区”公益行动设计,也有“城市湿地保护”倡议书,彰显了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近年来,烟台十四中持续深化“思政+”德育育人模式,先后与鲁东大学和各类文化场馆建立协同育人联盟,此次实践再次印证:当思政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呼应时代脉搏,便能真正激发青少年“强国有我”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