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0月12日讯(通讯员 孙静)10月11日,烟台市芝罘区国翠小学2018级1班的学生们在家委会的组织下,走进牟平区"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家长们一起领略"非遗"文化,探寻农耕精神,了解传统习俗,弘扬不忘祖根、守望未来的正能量,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心有所得。

首先,学生们来到了农耕长廊,开始了“非遗”之旅的第一站。长廊里锄、镐、犁、耧、碾、磨、筐等各种各样旧时的农耕工具,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们了解了各种农具的用途;通过工作人员的指导,学会了“石磨、碾子、耠子、连正、叉子”等许多农具的使用方法。期间,争先恐后地推碾拉磨、扶耧架犁,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知道了“汗滴禾下土”的耕种之苦和一粥一饭的粒粒艰辛。一个个场景也唤醒了家长们对老一辈人的记忆和感叹。

随后,学生们来到了“非遗传习坊”,“胶东味道、匠心情怀”八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边走边看,许多传统民俗和劳动用具相继走入视线。对家长而言可谓打开儿时的记忆,对学生而言可谓好奇而陌生。

接下来的花饽饽制作是学生们最期待的,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匠人们历经近2000年的传承留下来的精湛手艺,它们栩栩如生,有寿桃、宝宝抓周件、婚嫁盆饽饽等各种精美面食。在这里,学生和家长们了解到花饽饽代表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他们一起向彭氏菜根香的匠人们学习饽饽的制作技艺,学生们还亲自动手,兴高采烈地参与了花饽饽的制作,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团经过一番揉、捏、剪、压的手法,变换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物件,看得孩子们喜笑颜开、成就满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是根本,文化创新更是挑战。今天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孩子们看到了民族先辈们的智慧和艰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纷纷立志,要学习“非遗”匠人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日后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