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24日讯(通讯员林华静)校园花正盛,希望次第来。2020年“世界读书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的特殊春天里悄然而至。为传播经典,增进交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烟台港城中学组织开展了“阅读点亮智慧书香润泽心灵”教师读书征文活动。
居家忙碌于线上教学的老师们,虽无法现场感受“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热闹,无法实地体验“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的随性,但有书在手,亦拥抱了整个春天。老师们或捕捉阅读瞬间,或阐释阅读心得,或分享经典作品,或推荐中外名著,或撰写个性书评......字里行间浸润翰墨书香,妙笔生花尽显书卷气质。
烟台港城中学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点燃了港中教师读书写文的热情。老师们愿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用心守望,静候花开。烟台港中教师流连于书香墨韵中,丰富教育智慧,汲取奋进力量,畅享幸福人生。
附:烟台港城中学2020年“世界读书日”部分教师读书稿件选登
很高兴重新认识你——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烟台港城中学王迪
疫情防控的时光注定不平凡,忙碌中夹杂些许的疲惫。线上教学这种新的模式给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新的变化,还记得第一次开视频课时,看到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心中一种离别的惆怅喷涌而出。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经常能听到“神兽”一词,似乎也浸透了父母多少无奈与期许。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亲爱的安德烈》,淡淡的笔触,浓浓的深情在文字中流淌,读着里面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与我交流的家庭,见到一个个成长中的孩子,想到一次次相互沟通的尝试。
“我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十四岁。当我结束在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疫情无情,家人有情。居家生活让我们多了时间与孩子接触,重新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我轻而易举的将自己的经历注入其中。一方面我是母亲的角色,想着班里的孩子们,另一方我又是那个曾经的自己,感受着自我的调整。
为安德烈拥有可以交流的母亲而开心,对孩子尊重,处处用心,这来自于一个母亲的自知、反思与包容。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拥有的,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的,这需要的是母亲能够不断的放低姿态,反省自我,相互交流。
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选择了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寻找适合彼此的相处模式,或许正是这场疫情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心理,时光让家人再一次近距离相处,那就请享受这段时光,彼此重新认识,回到最初的模样,相信岁月静好,未来可期。
幽默是一种智慧——读《雅舍小品》有感
烟台港城中学乔成芳
贾平凹在《极花》中写道:“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可谓精辟入里。生活一地鸡毛,如果没有点幽默佐味,那真真是了无生趣。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就是这样一本能让你在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天堂的书,就像照进生活丛林的一缕阳光,轻松幽默,既博且雅,让人心情明媚。在闲暇的午后,拿起这本书品一品人生百态,尝一尝世间多种滋味,可谓惬意啊!
《雅舍小品》是先生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的所见、所想、所感。每篇文章不过两三千字,却题材丰富,妙趣横生。用俏皮生动的语言将世事描绘得令人忍俊不住,对人性的洞察令人深省。文章语言之机智犀利和洞达,让人读之无不令人击节赞叹。
这本散文集从“品人、品世、谈吃、忆旧”几个方面来谈,其中品人这一章里,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各年龄段各具特色。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是一样的个性。比如在梁实秋先生眼里,男人具有脏、懒、馋、自私的特征。作为怕麻烦的物种,他们追求简单方便,买东西求个大致,觉得都差不多嘛。而女人喜欢说谎,善变,善哭,嘴用在说话方面多,胆小,聪明。比如描写女人买衣服讲价那一段,将女人的说谎小聪明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都忍不住怀疑先生是不是身上挂了个摄像机,如此的真实而细致。
老先生是个极有幽默感的人,笔锋犀利。比如《画展》“门口横挂着一条白布,如果把上面的“画展”二字掩住,任何人都会疑心是追悼会。进得门去“一片缟素”,仔细一看,是一幅幅的画,……好像这不是欣赏艺术的地方,而是仁人君子解囊救命的地方。这一幅像八大,那一幅像石涛,幅幅后面都隐现着一个面黄肌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觉得惨。”一针见血,让人忍俊不禁。再比如在《谦让》一篇中老先生总结的世人之所谓谦让之道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让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跟着先生的文字阅读,你会学习他闲适惬意的生活态度,宽容善良的待人方式,读着读着,就会感觉生活原来如此丰富精彩和美丽雅致。读着读着,就会有种感觉,仿佛面前坐着一位笑容满面的老先生,他在给你娓娓道来,他的语速不急也不缓,面色狡黠,风趣幽默。在他的叙述中,民俗、典故信手拈来,且口吐莲花,让人听着听着就忍俊不住掩口大笑。最妙的是,天下之大几乎没有他不懂的,诗书、菜谱、散步、下棋、送礼、洗澡,就连书法、风水都能给你讲的津津有味,更别提那些吃、喝、拉、撒,连一场兜头的大雨也被他写得生动可爱,幽默风趣。许多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仿佛我们站在镜子前的模样,其幽默效果,令我不能不为之捧腹。
没有生活的历练,没有对生活的洞达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写不出来《雅舍小品》这样绝妙的文字的。他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精英,一个在雅舍里、茶桌旁、旅行中、旧梦里无不有着雅人深致的情趣的雅人。
用尽一生,追寻灵魂的纯净
烟台港城中学韩静
四十不惑,人到中年,看惯了世间悲欢,人生聚散,内心很少为什么事情激动,但拿到《追风筝的人》,夜深人静时感觉胸怀被敲开,内心澎湃不已。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少爷,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当他和阿米尔遭到阿塞夫挑衅时,虽然也很害怕,但为了保护阿米尔,他全力拉着弹弓吓退了阿塞夫。在被阿塞夫一伙人围截,要他交出风筝时,因为他知道这是阿米尔获取父亲认可的唯一途径,所以即便是被阿塞夫凌辱,他也依然守护着风筝,践行着自己对阿米尔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虽然对阿米尔来说,哈桑不过是他无聊时的一个玩伴,一个唯命是从的仆人,他不仅骨子里瞧不起他,还时常捉弄,嫉妒,陷害他。这是一个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孩子。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为了实现灵魂的救赎,阿米尔返回故乡,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面对着阿塞夫—这个多年前的仇敌,像男人一样挺身而出,即使手无寸铁。在决斗中,阿米尔被打断了几根肋骨,被打的满脸是血,嘴裂开成了和哈桑一样的兔唇,但他却丝毫感受不到痛,相反,他觉得很幸福,觉得没有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轻松,虽体无完肤,但心病痊愈。
文章的情感直指人心,忠诚,担当,勇敢,良知,恐惧,愧疚,赎罪,作者用尖利的刻刀刻画人性,同时也鞭策我们用尽漫长的一生去做一个灵魂纯净的人。
可以归来,焉能重来——读《陆犯焉识》有感
烟台港城中学宋媛媛
梦境中的我是一个爱走路的人,喜欢找一条人迹罕至的漂亮马路,悠然地行走。走过斑斑树荫的时候,像是走过了自己心中明明灭灭的悲喜。
——严歌苓
《陆犯焉识》是华语小说家严歌苓的史诗巨作。在小说中,严歌苓把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放置在了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大洪流当中,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小人物在历史的激流勇进中,夹缝中求生的历史画卷。一个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形象,就是那个知识分子遭遇的缩影。
陆焉识,出生于上海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个留美回国、聪慧倜傥、精通四国语言的大学教授。他既有纨绔公子哥的任性,又有知识分子的傲然,但同时还有些如贾宝玉般,看不得女性吃亏的“软”。在继母恩娘冯仪芳眼里,陆焉识是个顶“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极度渴望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前半生把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转移到对妻子婉喻的抵抗和逃避上,在顺从和自弃中,和婉喻生育3个子女,却从未捕捉到婉喻的好与风情;后半生在政治立场上稀里糊涂地树敌,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时代倾轧下明哲保身,有期变无期,无期再到死刑,被妻子辗转救下成为无期劳改犯。
劳改生活中,这个精通四国语言的大学教授,假装口吃,学会以迟钝作为保护色,“陆教授”的称谓变成外号“老几”,翻书著文的手,掏粪、垦荒,饱受皮肉疾病之苦。在20余年的劳改生涯里,陆焉识越活越通透,反刍出自己对婉喻的眷恋,明白了以往那个总是沉默着为她付出的女人,才是自己一生的真爱和归宿。凭借过人的记忆,他把所有的思念、悔悟全部化为心中的文字,盲写20年,润色修改并一一归档。
跟随陆焉识走过这一生,才知道,焉识的眼神里藏着多少不能为外人道的哀伤,而后辈问起劳改生活的时候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不就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甚至后来再也不提。
受了多少苦难,见了多少人间惨剧,饱经人世与沧桑后,才更明白,那样的时代,你能做的太少,一个死心塌地为你的人,一份后知后觉的真爱,反倒来得真实可靠,其他的,都该做罢了。甚至,在面对大女儿丹琼的心疼落泪,陆焉识仍旧认为自己这一生是幸福的,这苦难让他意识到自己对婉喻浓烈的爱和思念,意识到婉喻对他的深厚情意和眷恋,因此他该是个幸福的人。
然而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当焉识发现自己对婉喻的爱的时候,他已经无法弥补了,做足心理准备,跨越二十载,带着无数日夜的思念归来,婉喻却得病早已不记得他了。而自己长大成人的子女,因为自己这个无期徒刑父亲的政治背景,凄苦不堪。
待他归来,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婉喻早已忘记他,大儿子忙不迭地划清界限……他人的非议和冷眼,时代的剧烈变动,一切都使陆焉识显得格格不入,这个昔日生活的大上海,再无一立足之地。而他与婉喻忠贞不渝的爱情,则成为唯一的信念和寄托。
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车轮下是多麽渺小,而两人的爱情,思念,等待,却又可以如此绵长厚重,由生至死。时代更迭下斩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友情等,人性的善良和丑陋,太多人生况味。
严歌苓是个天才,情节铺设,人物刻画上,精彩纷呈,叙事行云流水,画面感极强。而她的作品总是基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个人命运在时代的颠沛下流离。她很会写女人,即有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又脱离了女性作家基于自身经验写作的桎梏,在人性的挖掘和披露上,有深度却不露骨。
她笔下的女人无论身份地位,国籍,往往性格鲜明饱满,或泼辣,或隐忍,但是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坚韧执着,那是任何时代都值得人肃然起敬的品质。《小姨多鹤》里的多鹤、《第九个寡妇》中的王葡萄都是如此。
严歌苓布局缜密,感情丰沛处点到为止,冷静克制,细腻却张力十足。《陆犯焉识》特点是她不让人仅仅去控诉那个苦难沉重的时代,而是让人记住,时代下的人渺小却坚韧,爱情忠贞而伟大,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感动,对爱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思考。书中人物仿佛是你认识的某个人,他们真实鲜活,在苦难中挣扎的痛让你感同身受。他们顿悟,凄苦人生里感受出甜味儿,那甜成了支撑活下去的信念。
可是,人类大都缺乏自我审视,所以人类从来都没有了解过自己。一定要经历过灭顶之灾,经历过无边的苦难,才能认真地审视自己。像书中陆焉识和弟弟的名字,分别叫“焉识”、“焉得”,你认不认识自己?你想要得到什么?
最后摘文末的一段: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小说末尾,陆焉识带着冯婉喻的骨灰一起消失了,回到了那个遥远的青海大荒草漠。最后的最后,婉喻等来了他的浪子,焉识找到了他的归途。可是,人生焉能重来?
风云霁月——每个人都应该读点史书
烟台港城中学孟霆
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是源于幼时的《上下五千年》,或者说是我的这颗八卦心在古人那里得到了寄托,从此就喜欢读史。
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真正地着手探查,里面的文章可就多了,可我毕竟是个肤浅的人,思考的深度总不尽人意,就只能捡现成的史评类文章加深理解。
《事是风云人是月》是我这个寒假读的一本史评类书籍。其实历史看似复杂,实则简单,一句话无非是“他们生了,受了苦,死了。”《事是风云人是月》就是作者王充闾对历史的概括。历史的张力,魅力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人物。王充闾说得很明白: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从人入手,以人排事。《事是风云人是月》上下两册,上卷关注上古到唐五代,下卷聚焦宋朝至晚清。书中文学典籍,历史掌故,文史材料,所涉历史内容宽阔,娓娓道来,行文大气。
作者的读史,有别于史家的治学方式,而是以文学形式载记个人的读书心得。这本读史书,可以让读者轻松地进入,快速地退出,但读后却并不超然轻松,作者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引导着我们思考、探寻。
厚厚上下册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一气读完,沉浸在作者的文字中,欣赏历史本身的独特的魅力,浏览历史人物的命运,我想我会再次将它翻开,在一个个故事中、评论里完成自己的思考。
春在溪头荠菜花——荐读汪曾祺的《草木春秋》
烟台港城中学张陆露
疫情期间,第一次外出就看到老人家卖的野生荠菜。我欣喜地买下来,包了人生第一次荠菜包子,品味之中突然想起了汪曾祺先生的《草木春秋》中关于“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的描写,就又拿起书翻看。
此时的再次品读,自己已是组建了家庭的人,便真的和书中那庞杂的生活有了真实的共情。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旅途风景,又或是故乡美味,闲人大家,都不再是年轻时候嘴角的轻浮一笑,而是真切感受到汪曾祺先生用最风趣朴素的笔触,向城市的我们送来的,最具有烟火气的向往的生活。
当书读到最后,我很认真地看了很多遍《随遇而安》和《自得其乐》。那句“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因为“随遇而安”的力量,让汪老精神不错的度过了最艰难的人生黑暗时期,可他也没有伟大到自我标榜,一句“人的心,是脆的”还是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善良——遇上了,就安心而为吧。
自得其乐的人生应该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内心所归结到的生活本质——乐活吧。写写书法、练练文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汪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最本真的样子,即使是普通的草木、轮回的春秋,我们用自己的高雅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到其中的乐趣。疫情期间,封闭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看《草木春秋》——品春暖花开,生活且乐活。看,溪头的荠菜花,多美!
实习编辑:李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