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4月21日讯(通讯员 员平平) 一场新冠肺炎,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停课不停学”,怎样教?教什么?俨然是对教师最严肃的考验。疫情之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两个月,老师们集思广益,考校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省教研院举办的教研分享活动,无疑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点亮了奋战的明灯,为今后教学提供了范本。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真“知”与真“智”,在实践经验中得到不断更新与提升。
本次“停课不停学”线上会议,分为三部分,三名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语文“空中课堂”、枣庄市实验小学疫情期间“语文生活课程”、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问题及策略。莱山区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们参加了线上教研,做了详细的详细笔记。但“繁花”过后,静悟教学,是享用讲座盛宴后最应该做的事情。遇见语文真知,提升教学真智,教学相长就应该是这样的过程。
今天的讲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范本。济南市立足语文素养提高,建设全覆盖资源,学生共享名师精品资源,规划现有的教学资源,集多人力量教研出的课堂未尝不是对师资利用最大化。在教学中,更需要一群人真知碰撞,击打出的智慧火花才会照亮更多地方。

应对时下线上教学需求,紧握课标,立足课本范畴,走出课本局限,冲破传统语文一课一讲的藩篱,整合课本与课外资源。更要打破“一时”思维,谋“长远设计”,树立语文大视野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情怀。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变”,对教师本身也提出来了要求,教师要有一种钻研精神,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有一种集体前行意识,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任何时候,唯“变”不变,教材变,形势变,教师只有适应情势发展,观念与行动及时应变,以“变”应万变,是时下教育教育对教师发展提出的要求。
教师教学,需要工匠精神。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枣庄实验小学疫情之下的教学,对诗歌诵读与阅读拓展的实践为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启发。立足一门、两门课程,静下心来读透课标,深入探索课程本质,构划课程设置,低中高序列推进。《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学校与教师镇定心思,像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一般,匠心独具,打造精品课程,真正为学生的素养提供途径。
青岛市教研院带领下的青岛教育,解线上教学之惑,为我们空中教学实时答疑。那么答疑之后,我们该怎么做呢?慎而思,勤于行,即是我们要走的路。目前,莱山区实验小学的线上教学工作推进已有两月,语文线上教学模式分为四大步骤:预习任务单,微课学习,课后练习,教师答疑;四大板块:经典诵读、写字教学、教材学习、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当下要做的是不断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微度调整,与开学衔接,为今后语文长远教学开路,推进莱山实小语文教学模式调整,形式灵活,更好的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
适逢春天,春意正浓,语文教学好比春日之水,“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有心人若以“诗心”、“真心”“纯心”对待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春天必将是繁花锦簇,明朗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