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告别
倪书亭老人签署遗体捐献申请书(资料图)
2019年4月16日,牟平区红十字会、区扶贫办工作人员前往倪书亭家乡——牟平区王格庄镇金城村办理捐献手续,当问道“农村人讲究入土为安,为什么要捐献遗体?”倪书亭回答:“我是想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多年的关怀,无以为报,要捐献遗体器官回报社会……”最简单的回答彰显最朴素的真理,这正是老人选择冲破世俗、选择捐献遗体的最初目的。
倪书亭因长年患病,家境贫困,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志愿捐献遗体器官和角膜,在牟平区是首例。当牟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及他捐献遗体是否属于自愿,家里亲属是否都同意的时候,倪书亭眼神里充满着坚毅:“我是自愿的,家里亲属都知道,也都同意!”随后,倪书亭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倪书亭现场拿到《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后,他非常激动,也非常欣慰。“这是我生前最大的一个心愿,如今终于了结了……”倪书亭说。
倪书亭个头不高、身材瘦弱,是一位敦厚朴实的农民。他向亲戚和村委会负责同志介绍,自己孤身一人,无儿无女,若百年之后,还要其他亲属给自己祭拜,是给别人添麻烦。如果能将遗体捐献作为医学研究使用,角膜能让他人重见光明,自己就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能为社会奉献自己最后一丝光和热。
他的哥哥倪书刚说,因为当初家里穷,弟弟倪书亭文化程度不高,小学都没有读完。起初,他和三弟倪书平、四弟倪书德得知倪书亭要捐献遗体的想法时,先是震惊,但是经过反复思考,他们还是决定支持倪书亭的选择。倪书亭从小在农村长大,受传统观念影响,也没有高学历,但老人却有如此高尚的行为实属难得。这样的一位平凡的农民作出捐赠的选择更令人动容和钦佩。
捐献遗体并非倪书亭老人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自己享受低保、特困供养待遇已经很多年了,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可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知道能做点儿什么作为回报,听别人说可以捐献遗体,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办理手续。恰逢王格庄镇扶贫办主任王爱美在“春风行动”入户走访过程中,得知了老人的心愿,就抓紧与牟平区红十字会联系,为老人达成了心愿。
据了解,倪书亭老人平时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老实。因家里条件不好,他舍不得吃穿,平时能省则省。虽然政府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给他送去了米面油等,但是老人平时做饭,能少放一滴油就少放一滴,他说要节省着吃,不能因为是不花钱得来的东西就随意浪费。
倪书亭自己尚不富裕,但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2019年,他把政府补助他的300元“孝德基金”全部捐给了山东电视台一慈善栏目组。因为他当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一家人因无钱医治而痛不欲生。那种悲惨的场面触动了他乐于助人的善良的心。当栏目组工作人员赶到倪书亭家里,看到他的境况也被深深感动。“虽然我也没什么钱,但是捐了这300块钱,我也不会饿死,能帮别人一把就当是尽一份心意吧!”倪书亭说道。老人家里养了一只羊,平常喝点羊奶补充营养,而村里谁家的小孩断奶后需要喝奶的,他也会送一些羊奶去,不要一分钱。所以,在邻居和村里群众眼里,倪书亭是个“好人”“热心人”。
牟平区红十字会负责同志表示,倪书亭老人家境贫寒却心怀感恩,境界崇高,用自己捐献遗体角膜的实际行动,奉献他人,回馈社会,以此来感恩党和政府的长期关怀。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人,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的高尚行为和感恩情怀,必将激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