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娥,女,61岁,莱阳市谭格庄镇小刘家村村民。
春天来了,很多初到莱阳市谭格庄镇小刘家村的访客走到村口时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马路西侧的几间小屋旁,坐着三位满面沟壑的老人,悠闲得晒着太阳。单从三人悠闲的神态,你不会想到,他们都是身患残疾之人;也不会想到,在悠闲的背后,是一位农妇30多年如一日的操劳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不会想到,这位农妇不是女儿,不是老母亲,只是他们的五弟媳而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自己身经磨难,命运多舛,连续失去了两任丈夫,但是她仍30年如一日用心照料着3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人。
30多年前,老家莱西的李春娥远嫁到莱阳谭格庄镇大刘家村的一个许姓人家,成为这个特殊家庭当时唯一的女人。为什么说特殊呢?往上说,只有公公,婆婆已经去世;往下说,排行老五的丈夫兄弟五个中最健全的。当初,李春娥对这门亲事也不同意,但是身为老支书的娘家父亲却一再坚持,“父亲说,他家一个女人都没有,怪可怜的,你过去给他们洗洗衣服做做饭。”李春娥打小就是个善良本分的人,稀里糊涂也就从了。
在娘家时,李春娥就很能吃苦,加上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嫁到大刘家村之后,起初她反倒并没觉得有多苦,“那时候年轻,洗衣、做饭、干农活,一点都不觉得累。”不觉得却不代表真不累,一个女人照顾五个男人的生活起居,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言。1981年,李春娥和丈夫有了女儿,次年两人又喜得一子。儿女双全的欢喜之外,也增加了李春娥生活上的负担。“除了我,谁还能帮我看孩子?毕竟,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李春娥回忆道。三位大伯哥的身体每况愈下,都成了“药瓶子”,自己也落下一身病,李春娥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0年,丈夫终因不堪家庭重负而服毒自杀,李春娥一下蒙了。“当时孩子都还没成家,公公也去世了,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撑起这个家?”不知道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李春娥辗转反侧,以泪洗面,她甚至想过一死了之,“也算是解脱了。”可思来想去,她不舍得孩子,也放不下三个大伯哥,“我死了,他们怎么办?我咬牙坚持到最后一口气,也算对得起他们了。”
然而,终究独木难支,两年之后,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之下,李春娥决定改嫁,为自己找个伴,也为这个残破的家庭找个帮手。这时有人给她介绍了邻村小刘家村的一个大她三岁的人,对方对她挺有意。可在这时,李春娥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要求,也是她改嫁过去的唯一条件:带上自己的三个残疾大伯哥。“带着孩子改嫁,可以理解,但是带着大伯哥改嫁,这不是出洋相吗?况且还是三个残疾人!”随即,村里各种风言风语开始传了起来。李春娥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也有人说我心眼好。”
令她高兴的是,对方最终答应了她的“过分”要求。从此,李春娥又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刚改嫁过来时,只有一间小破屋,屋里连个炉子都没有,最值钱的家具就是一个电饭锅。”李春娥指着身旁的小西屋说,因为当时没有地方住,白天三个大伯哥到小刘家村吃饭,晚上再回三里之外的大刘家村睡觉。改嫁后的李春娥并没有对三人弃之不顾,而是精心照顾,每天都为他们做饭洗衣,从不间断。由于大哥、二哥是聋哑人,在语言沟通上十分不便,加之二人常年有病,有时会乱发脾气,可李春娥从来都是耐心的照料,有时委屈了自己忍一忍、躲一躲,不知哭过多少次。“等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好了,都互相体谅体谅,人都有个脾气,谁也不能一点毛病没有,我就这么寻思,管他哪样凑合凑合就过去了。”朴实的李春娥如是说。年龄大了,李春娥更累了,可她还是为又有了一个家而略感宽慰。为了方便照顾三位大伯哥,她又在原来的小西屋旁盖了一间低矮的北屋,把三人接了过来。三个大哥住在李春娥为他们盖的仅有10平米的简易房子里,李春娥就住在隔壁的5平米小屋里,方便随时照顾。三个哥哥虽然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但对李春娥打心底里还是尊重的,有时三人也会发生矛盾,只要李春娥一出面矛盾立刻就解决了。
2005年,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妇女身上,在她把3个大伯哥领过去以后大概2年多,第二任丈夫又因肝癌去世了,就剩她和3个哥哥相依为命,全部家庭重担统统落到李春娥身上。后来,村里给她和三个哥哥入了五保,生活得以艰难维持。李春娥的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家里的7亩土地,在照顾三个大哥的同时,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忙碌在田间地头,依靠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等作物,年收入6000左右。随着三人年龄的增大,生病也实有经常,生病住院也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三人都办了农村低保,但对于这个残缺的家庭还是杯水车薪。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和生活的不规律,如今61岁的李春娥看起来跟自己的年龄不符,同时多病缠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胃病。在别人看来,李春娥已改嫁,前夫的三个哥哥她管不管也无可厚非,可她认为,如果她不管三个哥哥,他们根本无法生活,也活不到现在,照顾三个哥哥是她的良心使然,只要她还活着,至少三位大哥还有口热饭吃,病了还有人能照顾。就这样,李春娥30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着3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人。
再大的苦,李春娥也愿意自己背,但最让她痛心的是,因为自己的执拗,连累了儿子许荣杰。一位小刘家村村民说,李春娥改嫁时,许荣杰刚成年,再过几年就要娶媳妇了,如果李春娥放弃三个大伯哥,找个更好的人家,负担轻了,帮手也多了,她儿子找对象自然就容易得多。说起一双孝顺的儿女,李春娥忧郁的脸上有了笑容。乡亲们并没有夸张,长相俊秀的许荣杰说,当时很多人给介绍对象,见了面也彼此中意,但是一听有三个残疾大伯就不愿意了。
小刘家村村支书说,后来许荣杰只得找了一个患有严重风湿的媳妇,结婚时腿就疼得站不稳了,现在已经恶化到下不了床,吃喝拉撒全需要人伺候,而且常年吃药,这个家庭的负担更重了。村里看着可怜,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挤出2000元救济他们,有农活也都帮着干。不过,在母亲数十年义举的耳濡目染之下,许荣杰丝毫没有抱怨。“我不会怨几位大伯,我们是一家人;更不会恨自己的母亲,我支持她这么做。”许荣杰说。
李春娥的女儿也是同样的善良。嫁到龙口的她实在不忍心看着母亲遭罪,便去年主动把患病最重的二伯接过去,由她来照料。“闺女也不容易,一儿一女都才十岁,上有老下有小。”李春娥又反过来心疼女儿。
对三位残疾大伯哥,李春娥已经坚守了30余年,而这种最质朴动人的不离不弃还在传承。李春娥的事迹先后被凤凰网、齐鲁网等媒体广为宣传,她用最质朴的情怀,诠释了责任、真爱和家庭的深刻内涵。李春娥先后被评为“梨乡好人”“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