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1月10日,寒风瑟瑟,晋南大地万木萧索。
凌晨4时许,临猗县孙吉镇蔡村的乡亲们被一个不幸的消息震醒了:村委会主任张小民在帮助一村民拉运木料时突遭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全村500多户人家的男女老幼,像潮水般地向张小民家里涌去。人们跺足捶胸,悲凄地呼喊着张小民的名字,颤声倾诉着张小民的功德。
蔡村村民如此爱戴张小民,是因为张小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作为村民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我要事事为群众着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张小民从部队复员回村后,先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先后担任蔡村主要干部达16年之久。
那是张小民从部队复员回到蔡村后看到的景象:全村513户人家,住的全是土坯垒成的房屋,乡亲们仍然过着“四面土墙圈着一头老黄牛”的生活。村干部一帮一伙搞派性,无心带领村民致富,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400元,是全县有名的“烂杆村”。
1992年1月,张小民担任蔡村村委会主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感到蔡村的主要问题是单一种粮,村民难以致富。而村民丁广义、丁马驹和张喜发三人,把农田转租给他人,到西安市搞食品加工,走上了致富道路。他在认真总结了这三户农民的致富经验后,向党支部提出了“外抓钱,内抓田”的致富思路。
村民们被发动起来了,可又遇到了“办证难”、“贷款难”等问题。张小民和村党支部书记丁满仓一起分工协作,带领7名村干部分头到镇上县里,多方为村民协调、周旋,很快为外出村民办理了各种证照100多个,解决贷款1000多万元。如今,800多名蔡村人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了120家食品加工企业,承包食品连锁店200多个。不到10年时间,蔡村便出现了许多“百万元户”。
“外抓钱”的问题解决了,张小民又思谋起“内抓田”的事来。蔡村共有5800多亩耕地,因为全都是旱地,产量很低。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向党支部提出了“减少粮田栽果树,兴修水利奔小康”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在“两委”会详细论证后,他又带领村民大张旗鼓地干起来。很快,全村栽植起600多亩苹果树,投资30万元,投工1.5万个,动土2万多方,建起了高灌站,引来了黄河水,使蔡村大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为了加强科技调产力度,他倡导在蔡村成立了科技协会,带领大家到农业科技调产搞得好的夏县进行参观学习,决定在全村建设50个高效塑料温室大棚,力争每个大棚年收入1.5万元以上;为了巷道整修,他带领干部对全村18条巷道进行了重新规划,并立即组织人力按方案进行实施;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他一户户过筛子,细心寻找服务的对象和方法……
就这样,昔日的“烂杆村”,一年一年地大变样了,变成了全县的首富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400元跃升到2001年的3200多元。
“村干部的好形象,是由一件件小事积成的。我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关心群众生活的‘有心人’,为群众服务的‘热心人’,了解群众心思的‘贴心人’”
张小民常说:“在人的一生中,一天显得那样短促,做一件小事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可村干部的好形象,就是从每一天、由一件件小事积成的。我要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关心群众生活的‘有心人’,为群众服务的‘热心人’,了解群众心思的‘贴心人’。”
在张小民的眼里,村民再小的事,对他来说都是大事。他到底为村民办了多少好事、实事,家家户户都能讲出许多件。
2001年7月的一天,张小民给母亲送药,看见母亲正在打扫院子,赶紧接过扫帚。可没扫几下,一个小孩跑进来叫张小民去担茅粪。原来,与他家相隔不远处有位蔡奶奶,今年80多岁,儿子和媳妇都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张小民就主动承担起照料蔡奶奶的义务。这天,蔡奶奶看到茅坑溢了,就托人找他去担。
张小民的老母亲看到儿子连帮人担茅粪的事也承担起来,就埋怨说:“好娃哩,你给群众办事妈不嫌,可咱好赖是个村委会主任,哪能挑着茅粪罐子满街跑啊,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张小民笑着对老母亲解释说:“妈,在村里当干部就是给大家搞服务哩,村里人需要我干啥我就干啥,谁爱咋笑话就让他笑话去,我心里踏实着呢。”
张小民在自己的学习笔记里写道:“我经常用两个‘想一想’来教育鞭策自己。第一,想一想死去的先烈们,他们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利益值得斤斤计较呢?第二,想一想党的培养和自己的责任,就没有向党讨价还价的理由。这两个‘想一想’,是我克服吃亏思想的良药。”
一次,村民丁志朝做生意手头缺钱,张小民马上把妻子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盖房子的4000元钱拿出来,给丁志朝送去。丁志朝知道张小民家日子不宽裕,刚要接钱又把手缩了回来,他说:“还是算了吧,小民,你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要盖房子,我咋能要你的钱呢!”张小民一把拽过丁志朝的手,硬把钱塞给了丁志朝:“我家的房子虽旧但还能将就住下去,做生意没钱可是寸步难行啊!”丁志朝眼含热泪,激动地接过了张小民借给他的钱。
一个雪花飞舞的夜晚,村民丁满勤家的牛丢了。因为丁满勤在外地做生意,老母亲颤巍巍地找到张小民,求他寻牛。张小民二话没说,抓起手电筒,把黄棉袄一披,骑上摩托车,沿街喊了几个人,便顶着纷飞的雪花,沿着牛蹄印一直追到了30里外的黄河边。牛蹄印没有了,张小民就又追到了黄河对岸,沿着河边几个村庄找了起来。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钟,他们终于在一个山沟里捉住了盗牛贼,找回了那头耕牛。
“商品的档次,看价格的贵贱;人品的高低,看修养的深浅。”这是张小民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张小民在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能表现出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他坚持学习的结果。
张小民爱学习,爱写日记,他每天从外面回来,不是掖着一大卷报纸,就是揣着几本书。不管多累多晚,他都要看书看报、写日记、作总结。2001年底,临猗县委的同志在清理张小民的遗物时,发现张小民家仅有的两个大衣柜里,放的不是衣物,而是密密匝匝、整整齐齐积攒的近百本党刊,400多本理论和科技书籍,8个剪贴本共剪贴了1160多篇文章,还有20本日记、18本读书笔记和10 万多字的“三个代表”学习心得。
“咱家穷,穷四口;咱村穷,穷千人,这个大账咱要算清。等全村人都富了,咱再富也不迟”
走进蔡村,红白瓷砖镶嵌的别墅式四合院鳞次栉比,一派富庶兴旺的景象,而坐落其中的张小民家却是土墙破瓦,在这个颇具时尚的农村里显得格外寒酸。
是张小民家人口多,拖累大,难致富?不是。他家只有4口人,他、妻子和两个孩子。
是张小民和妻子身体不好,没有本事,富不了?不是。他头脑灵活,精明能干;妻子贤惠本份,吃苦耐劳;他又是村委会主任,拥有人际、信息等方面村民难以比拟的致富优势。
张小民家之所以富不起来,是因为他把村民能过上好日子作为村干部的一种职责和信仰,因而每当致富之门在他面前开启的时候,他总是怕耽误了村民的共同致富而没有走进去。
有一年初春,在武汉市做食品加工生意的村民丁功孝,由于生意越做越大,看到张小民既年轻又有文化,就约请张小民一起到武汉合办企业。可那时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村民们有的缺良种,求他解决;有的缺机具,地难耕翻。他整天为大伙忙着解决困难,难以脱身,只好一次次谢绝了丁功孝的好意。丁功孝感慨地说:“我们村能摊上这样一位好村长,真是全村人之福啊!”
有一年秋后,张小民远在天津做蛋糕生意的妹夫劝他趁农闲季节到天津挣钱,可那时村里正在集资修建教学楼、铺柏油马路,张小民感到无法抽身,便给妹夫打电话,回绝了妹夫的好意。没几天,又有人劝他购买一台弹花机搞棉花加工,这样一年也能赚几万元钱,可张小民还是说:“咱是村委会主任,要再支个摊子,就会顾了自家误了大家,过几年再说吧。”
有一年春节前,镇政府奖励给张小民一件黑皮衣,可村民只见他穿过一天,就再也没有穿过了。原来,节后开学时,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他就把这件黑皮衣偷偷卖掉为孩子交了学费。
对妻子的抱怨,张小民说了这样一段话:“咱家穷,穷四口;咱村穷,穷千人,这个大账咱要算清。村里虽然大部分人富起来了,但仍有不少人家还没富起来,等全村人都富了,我这个村长就不当了,那时我再给咱一心一意挣钱,让你和孩子过上好日子。”
为了表彰张小民的模范事迹,最近中共临猗县委、运城市委和山西省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张小民同志学习。一个学习张小民的先进事迹,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在临猗县、在运城市、在三晋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 |
|